当文学作品照进现实 作家叶舟与18位文学博士展开对谈

2023-04-18 23:06:32 -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李昊皎刘可欣

4月18日,“十八少年下凉州·与叶舟同行”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文学对话”活动在甘肃省武威市举行。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叶舟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18名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在武威文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话,分享此次凉州之行的感悟,同时探讨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凉州十八拍》的文学成就、文化价值及时代意义等。

当文学作品照进现实 作家叶舟与18位文学博士展开对谈

“十八少年下凉州·与叶舟同行”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文学对话”活动在武威文庙举行。

当文学作品照进现实 作家叶舟与18位文学博士展开对谈

“我用了四年时间,写完了版面字数130万字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此时此刻,我就像一个学生,答完了试卷,其实是很胆怯的。我不敢自己一个人拿着书走进凉州,所以我找了18位少年陪我,他们来给我撑腰打气,”叶舟说,“我在等着凉州的评判。我知道这个评判不是需要一天,也不是需要一个月,可能需要此生等待这个结果。”

当文学作品照进现实 作家叶舟与18位文学博士展开对谈

对谈现场,来自北京大学的林孜说道:“苍茫雄浑的精神,深深渗透进了《凉州十八拍》的美学表达和人物塑造当中。我认为《凉州十八拍》以一种非常人格化的方式讲述了少年中国的成长。叶老师独树一帜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文化精神的渗透与塑造。”

“小说中蕴含了非常深刻的地方色彩,所以在我看来,《凉州十八拍》不仅仅是一部书斋里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凉州、关于甘肃的民族志、地方志。”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徐家贵说道。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天宇看来,《凉州十八拍》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书写,也是对文学的致敬:“在这本书的前三节,老师写了三个小故事,它们和正文的内容相关,我认为这个是对我国宋元时期话本‘入话’结构的传承。话本是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的开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凉州十八拍》是向中国传统文学致敬之作。”

《凉州十八拍》由叶舟历时47个月完成,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凉州为原点,时间跨度近四十年,聚焦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文化,是叶舟继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后,为河西走廊立传的又一部雄心之作。小说塑造了一批来自民间且拥有文化自觉与大义担当的凉州子弟、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全景式呈现了一幅河西民间社会风情的长卷,追寻并传承代代赓续的民族精神之根脉。

“十八少年下凉州·与叶舟同行”大型文学寻根之旅于4月16日正式开启。叶舟与文学少年们一起行走于河西走廊,从乌鞘岭、八步沙林场、天梯山石窟到瑞安堡、凉州会盟纪念馆、雷台汉墓再到武威市博物馆、五凉文化博物馆,一路穿越历史长河,从书中走到现实,触摸凉州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貌与历史文化。

不少文学少年都表示,亲眼所见的内容能够和《凉州十八拍》里描述的景观一一对应,令人激动。中国人民大学的高翔说,“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架起了我和这里的关联,这让我特别兴奋,收获良多,”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王思远说,“在读叶舟老师《凉州十八拍》的时候,我就发现有很多地方都印证了河西走廊上的地理、人文和掌故,随着今天一路文化考察的深入,这些只能凭着文字想象的景象在脑海中逐渐具象了起来,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而在叶舟看来,这次和“十八少年”同行“下凉州”,不仅是一次文学寻根之旅,更是一次发扬传承甘肃文化的巡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