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台懋笔下的庐州名胜

2024-04-18 09:00:29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史台懋笔下的庐州名胜

史台懋笔下的庐州名胜

史台懋笔下的庐州名胜

明清鼎革之际,中原鼎沸,神州陆沉,地处江淮要冲的庐州古城,除了遭受张献忠起义军的攻掠之外,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战火波及。等到天下甫定,又经历康、雍、乾几朝的励精图治,合肥人口稳定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市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和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书院和私塾逐步兴起,学子们夙兴夜寐,埋头苦读,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结社吟唱也大行其道。清代中叶被誉为合肥“城东七子”的诗坛群体,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

庐州观景

嘉道时期的庐州诗坛“城东七子”,实际上囊括的诗人远不止七位,代表人物包括张丙、赵席珍、王垿、卢先骆、吴克俊、蔡邦甸、戴鸿恩、李文安、余榜、赵彦伦和史台懋等。其中布衣诗人史台懋(1757-1827),字甸循,家住合肥东乡,所居仅半楼,故而人称史半楼。其一生撰写大量山水田园诗,作品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宗,同时吸收岑参、柳宗元、“大历十子”的优点,“五言似邢孟贞(邢昉),其妙句通似贾浪仙(贾岛),七言亦有佳者”,是“城东七子”的杰出代表人物。

史台懋所著《浮槎山馆诗集》历经两百年的时光洗礼,流传至今,殊为难得。他本人终身不仕,除偶尔外出访友之外,常年生活在合肥,作品中有诸多关于家乡历史名胜古迹的描写,反映古庐州地区的乡风民俗和宗教信仰,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感觉非常亲切。

《浮槎山馆诗集》收录两首关于合肥东门凤凰桥的诗作。其一《夏日凤凰桥酒肆题壁》:“红绿堆盘次第呈,波光泼眼夕阳明。好花偏向淤泥发,浊酒难浇磊块平。处处帆樯沿岸泊,星星灯火傍檐生。马周白发无人识,徒倚栏干空复情。”另外一首《复题酒肆壁》:“曲槛回廊面面开,瓮头美酒泼新醅。三义水荡朱楼动,千里帆悬绿树来。柔橹声中闻笑语,浮沤影里列樽罍。不知几辈清狂客,曾向此中画壁回。”

凤凰桥,位于合肥东门坝上街中段。旧时坝上街沿淝河往北有条汊河,汊河口上有一桥即是凤凰桥。嘉庆《合肥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此桥又叫“余公桥”,因北侧有余公(余阙)祠而得名。由于临南淝河码头,水上交通运输便利快捷,为庐州重要的毛竹、木材、窑器集散场所,每天大小商贾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交易繁忙。这两首诗中“处处帆樯沿岸泊,星星灯火傍檐生”、“柔橹声中闻笑语,浮沤影里列樽罍”,正是当年南淝河沿途风光和市场繁荣的真切描述。诗尾用唐朝宰相马周白发早生的典故,暗喻自身年华蹉跎、壮志难酬的人生际遇。全诗情景交融,对仗严谨,一气呵成。

包公祠所在的香花墩,据《江南通志》记载:“在南城濠水中,为包孝肃读书处,蒲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荫翳。”千百年来一直是合肥城中最著名的游览胜地,史台懋有两首关于包公祠的诗作,分别是《包公祠荷花》和《包公祠晚眺》。前一首诗云:“丛祠花发绕回汀,烦暑时时过客停。谁把阑干界红白,红莲沉醉白莲醒。”时至今日,包河年年盛开的莲花一如往昔,每逢盛夏的清晨或者黄昏,包河岸边游人如织,朵朵荷花高低起伏,各自吐露芬芳,和两百多年前史台懋观瞻的风景几无二致。后一首《包公祠晚眺》内容如下:“待制祠堂返照余,绕祠四面尽芙蕖。临风独倚阑干久,烟柳拂头看打鱼。”诗的画面感强烈,特别是河中渔人打鱼的场面描写,动静结合,别有趣味。

在《庐阳杂咏》中史台懋写道:“一水横如带,危楼峙碧霄。花开蝴蝶巷,竹实凤凰桥。力杵年丰稔,鸣钟夜寂寥。不关寒食节,处处有饧箫。”诗中描绘的南淝河,像一条玉带一样围绕整个庐州城;而镇淮楼高耸凌云,气势非凡,“楼之高凡五十有二尺,其楹则列于六,檐则重以三,规制雄伟,气象轩豁。”蝴蝶巷和凤凰桥都位于庐阳老城,夜阑人静时的钟声,愈发显得整个街巷幽深绵长,低沉有力的舂米声预示着又是丰稔之年。

禅院看花

杨将军庙,遗址位于合肥淮河西路和环城西路交会处南侧,1953年庙宇和古城墙一道被拆除。《县志》载:“杨将军庙,在西城上,祀宋少保杨存忠,嘉庆七年知县左辅重修。”杨将军就是杨沂中,南宋初年名将,在江淮地区和金军、伪齐军鏖战多年,取得“藕塘大捷”和“柘皋大捷”,保境安民,战功赫赫,故而后人立庙以祭祀。《浮槎山馆诗集》刊有两首相关诗作:“将军百战后,过客一凭栏。窗可青山凿,城随白水蟠。土龛生湿菌,古鼎烬沉檀。薄暮钟声绝,山门落照寒。”(《杨将军庙》)另外一首《九日杨将军庙》:“鸟散荒城日影微,远公社里旧人稀。倚栏怅望吹花节,秋色连云一雁飞。”诗中原有小注:“昔静存上人重九招徐窳、亭青诸前辈登高赋诗,为文酒之会,今不复见矣。”作者凭栏怀古,追思前辈友人,不觉怅然,其感情真挚浓郁。

庐州作为江淮首郡,南北商旅必经之所,自古繁华富庶,各种宗教思想碰撞交融于此,特别是佛教广为流传,城中曾经寺院林立,历史上屡废屡兴,诸多古迹至今依然保留。《浮槎山馆诗集》有多首诗作涉及明教寺、开福寺、睡佛庵、万寿寺、月潭庵等庐州禅林。

淮河路步行街上的明教寺,地处喧哗闹市而清净幽雅,宝相庄严,暮鼓晨钟,终年香火缭绕。史台懋《登教弩台》写道:“魏武荒台高百尺,茫茫今古几登临。半天风作弩声急,极目云随霸气沉。是处回廊通水阁,时有清磬出花林。凭高欲洒沧桑泪,斗鸭池边野草深。”诗末提及的“斗鸭池”位于教弩台北侧,也就是现在逍遥津公园内。整首诗借古喻今,借景抒情,抒发强烈的历史兴衰之感慨。

开福寺位于合肥城西。恰逢盛世,近年重修的开福寺金碧辉煌,规模宏大,为皖中首刹。《舆地纪胜》载:“蜀山有开福禅寺,唐贞观间僧慧满道场。”史台懋《题开福寺壁》云:“平湖帆影秋毫末,大地云阴野烧痕。贪看不知天色暮,山僮移烛锁山门。”“平湖”即指巢湖;恰逢秋高气爽之时,广袤的江淮大地上遗留焚烧秸秆草木的黑色痕迹。诗的最后两句颇具佛家禅语机锋,读罢令人掩卷遐思。

睡佛庵又名卧佛寺,在演武场(今合肥市体育馆附近)西,顺治十年(1653)建。庵内有铜睡佛像,相传南朝萧梁时铸造,本在肥东浮槎山道林寺,后移至庵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庙宇被废。《浮槎山馆诗集》中刊有《睡佛庵赠智宗禅师》:“一径竹阴合,临溪唤不应。蝍蛆潜暗壁,蝙蝠闪残镫。坏槛多生耳,颓檐半覆藤。空余窗外月,夜夜伴南能。”作品先是描述睡佛庵的总体状况——溪水潺潺,绿竹成荫,自然环境很雅致;然而“蝍蛆”“蝙蝠”“坏槛”和“颓檐”也显示古刹的荒芜;南能就是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这里指代智宗禅师,诗末用窗外明月的夜夜相伴,暗示禅师青灯黄卷的孤寂生活。

万寿寺旧址在今天的合肥长江中路安徽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民国成立后,废万寿寺改设启明学堂,后为纪念广州新军起义牺牲的合肥籍革命烈士倪映典,学堂易名映典小学,映典小学也就是现在合肥四十二中学前身。史台懋写有《万寿寺后禅院看花》:“古寺花开遍,邻人总未知。独寻穿竹径,初见过墙枝。树老苍皮涩,苔侵画槛欹。一僧相问姓,散发白于丝。”全诗由独入禅院赏花写到僧人相问,衔接过渡自然,诗风淡雅,略有寂寥落寞之感慨。

月潭庵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桐城路四十五中学南侧。《县志》载:“在南门内。康熙四十五年重修,有邑人黄际会碑记。旧志:唐建。”这首《月潭庵》格调颇为低沉:“殿是何年构?颓檐长昔邪。佛灯驯夜鸽,潭水产春蛙。瓦厦客编荻,泥垆僧燎茶。偶谈荒岁事,凄楚不胜嗟。”

史台懋身处承平年代,一生没有经历大的战乱灾荒,生活相对安定从容,本文采撷几首其有关庐州风景名胜的诗作,稍加分析,管中窥豹,略可展现史台懋作品的艺术风格。晚清著名诗人陈诗评价他“上继丹壑(李孚青),下启南阳(徐子苓),为嘉庆一代钜子。”诚如斯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