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交通 | 张希良: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工具

2023-05-18 17:20: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零碳交通 | 张希良: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工具

5月10日,在以“碳惠交通智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出行碳大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围绕“全国碳市场建设思考”进行了主题演讲。

*本文根据张希良在出行碳大会的演讲发言整理而成。

零碳交通 | 张希良: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工具

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机制方面做出创新。绿色低碳转型不能仅依靠市场,还需要政策推动。当前的一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外碳减排承诺目标、国家约束性碳减排规划目标、1+N碳达峰政策体系等大的政策;另外还有能效标准、节能补贴、税收优惠、利率优惠等配套的具体政策工具,能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未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需要更多政策机制创新,碳定价就是其一。

当前全国碳市场有全国碳排放配额、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两种现货交易产品。碳市场为企业履行减排义务提供了灵活性,也降低了全社会减排成本。碳市场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工具之一。据估算,全国碳市场管控的碳排放量占我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75%左右,是控制全国和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抓手。碳市场形成的碳价在整个经济体传导,能够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另外,碳定价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和投资具有激励作用并将助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

目前,全国碳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强度的碳市场。在全国碳市场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确定行业排放基准非常重要,可将其总结为“奖励先进,惩戒落后;循序渐进,先宽后严;目标导向,综合平衡”的二十四字原则。

现阶段,全国碳市场是一个基于强度的碳市场,发展重点在于夯实碳市场运行和监管的法律基础、健全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和增强数据监管能力、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参与交易主体、探索配额有偿分配等。从长远看,全国碳市场将由基于强度的碳市场转向基于总量的碳市场,最终成为交易主体多元、交易产品多样、交易价格合理、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有力有效的全球样板碳市场。

扫码关注“中国零碳交通”微信公众号,可了解更多资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