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今年将发掘1000平米
转自:新安晚报
凌家滩新一期考古发掘进入准备阶段。
近日,记者探访了含山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这里不仅举办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前来。距今约5800至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如今热闹非凡,建设进展显著,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魅力。
考古发掘工作下半年启动
在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墓葬祭祀区西侧,一座蓝色的考古保护大棚已经基本搭建完成,这标志着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准备阶段。大棚内正是今年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现场,人们将有机会亲眼见证这段历史的风貌。
自2021年起,考古人员对墓葬区西侧的公园休息区域进行了发掘,意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祭祀坑。这一发现极为丰富,祭祀坑中出土了140余件石器、70多件玉器和40多件陶器,其中包括一件精美的龙首形玉器和凌家滩迄今发现的最大石钺。
进入2023年,考古人员对凌家滩墓葬区西侧祭祀坑外扩区域进行了进一步探查,结果揭示了祭祀坑所处为一处大型台基。这一发现与墓葬区紧密相连,考古人员据此推断,这应是凌家滩先民精心设计和堆筑的祭祀活动场所,它在凌家滩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发现令我们对凌家滩墓葬祭祀区的全貌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者获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今明两年的考古发掘面积将达到2000平方米,今年计划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启动。
自1985年首次发现以来,凌家滩遗址已先后进行了15次发掘,总发掘面积超过75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特别是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进展,凌家滩遗址被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博物馆有望年底开放
凌家滩的文化价值,正通过考古遗址公园这一重要载体,逐步传播给大众。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入口不远处,一座灰色的建筑已经成形,这便是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目前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设,正进入内部装饰和展陈布置阶段,我们计划在今年底完成全部布展工作,并向公众开放。”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灵魂,对于凌家滩来说,更是公众了解这一文化遗存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博物馆将设置多个展厅,包括总序厅、保护历程厅、凌家滩厅、文明互鉴厅等,预计馆藏文物将达到1000余件。这些展厅将集中展现凌家滩遗址的重要地位以及凌家滩文化的辉煌灿烂,集展陈、接待、研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历史,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
除了博物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蜿蜒的步道将墓葬祭祀区、内外环壕广场展示区等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片摇曳的花海与成片的草坪,让游客在体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自2013年立项以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围绕“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的主题,已实施完成了十余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并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配套设施。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凌家滩文化的绝佳平台。
研学小镇吸引四方游客
5月13日,含山县育才学校的学生们在凌家滩上了一堂充满生趣的人文历史课。现场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不仅能参观,还能亲自动手操作,完全沉浸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之中。”
据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凌家滩一直在积极探索研学产业的新路径。他们大力开发研学课程,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并推出了文物修复、国宝守护人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自开放以来,凌家滩已接待了约8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及高等院校学生,成为他们了解中国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第二课堂,成功掀起了一波波考古研学旅游的热潮。
如果你乘车进入凌家滩,你会在路口看到一座玉人雕塑,其背后是一片古式建筑群,那里便是4月底刚刚开始试运营的凌家滩研学小镇。小镇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集凌家滩文化展示、教育、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是宣传和推广凌家滩文化的重要窗口。
凌家滩正在积极推进遗产现场活化研学、博物馆研学、农耕文化研学、综合拓展研学“四位一体”的研学产业发展。他们依托凌家滩考古研学特色小镇,实现研学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机结合。目前,凌家滩正积极申报“安徽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国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致力于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具有科研、教育、休憩功能的研学旅游目的地典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