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藏”到“共享”,小博物馆有“大乾坤”

2024-05-18 10:09:00 - 南京日报

从“私藏”到“共享”,小博物馆有“大乾坤”

从“私藏”到“共享”,小博物馆有“大乾坤”

从“私藏”到“共享”,小博物馆有“大乾坤”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很多观众会选择在这一天去博物馆“打卡”,一些大型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可你知道吗?在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除了“热度爆表”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还有许多小众宝藏博物馆,藏身于南京的高校、企业等中间。日前,记者兵分多路,探访了6家特色博物馆,一起去看看它们暗藏了什么乾坤。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1600余位抗战老兵口述史是“镇馆之宝”

“博物馆不在于大小,在于声音别人是否能听到。”这是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日前发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时间拨回到2006年冬,安德门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挂起一块不太显眼的招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门口还有一行小字——“一个寻找英雄的地方”。6000多件藏品,已有50余万人参观,对一家个人创办的民间博物馆来说,这份成绩值得骄傲。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来自民间,是吴先斌从各地辛苦“淘”来的。

前来参观的南京市民李永项告诉记者,这里的藏品数量虽然比不上公办博物馆,但脸盆、家书、照片等物品,却能从细节处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三楼的抗战老兵手印墙更是让人感觉震撼,深感和平来之不易。”

在这堵墙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红色手印,每一个手印上面是手写的个人信息以及印下的时间,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拍摄全国各地的老兵口述资料,竭力保护关于抗日战争的民间记忆,是博物馆一直在做的事。

吴先斌走访抗战老兵,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3月,1600余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史,在他心目中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办馆18年了,吴先斌最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少的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他只是想为公众留一本“永远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来到博物馆一定要听一听诞生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这张唱片是吴先斌从厦门的一位民间收藏家手中购得,全国范围内不超过10张,江苏可能仅此一张。

让博物馆“活”起来,收藏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在吴先斌的带领下,博物馆正积极承担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举办各类公益讲座,他本人也时常参与讲解,还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文物会说话》,目前已有42期。

南京航空航天馆——

藏着“空中李向阳”

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试飞成功的直升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位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的南京航空航天馆汇聚了上百件航空航天领域藏品,其中一部分为全国独有。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气泡一样的直升机。南京航空航天馆馆长陈美丽告诉记者,这是延安二号直升机,1965年由南航、西北工业大学和湘江机器厂共同研制,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试飞成功的直升机,可用来执行侦察、巡逻和通信联络等任务。

陈美丽说,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机型,延安二号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各项先进技术,特别是旋翼桨叶固有特性测量和桨叶耦合振动设计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它的成功研制,对全面提升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里还藏着一架歼12战斗机,这架被称为“空中李向阳”的战斗机令无数军事迷“上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航空工业飞机歼-5、歼-6、歼-7全部是仿制的苏联飞机。歼12是中国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的轻型喷气战斗机。它是迄今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首飞的时候,被叶剑英元帅称为“空中李向阳”。“就是因为它的空中机动性能特别好,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陈美丽说。

“抬头看,这个,你们熟悉吧?这可是明星火箭。”展厅里有长征二号F火箭5:1缩比模型。陈美丽告诉记者,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发的一种大型两级捆绑助推器运载火箭,是长征二号家族中“年纪最小”的型号。该型火箭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以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御用座驾”,且多次被用于发射神秘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可以说,长征二号F火箭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远古化石科普互动“有看头”

“超出预期,来年二刷”“家里8岁的小朋友不仅认认真真看完了,回来还自己画了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导图”……社交平台上,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为关键词的“安利帖”有不少。据统计,近3年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接待观众已超过百万人次。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位于鸡鸣寺景区南侧,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其隶属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学界地位颇高,被称为世界古生物三大研究中心之一。

博物馆不大,却是实打实的化石宝库:拥有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和古脊椎动物等千余件精美化石标本,如脖子超长的马门溪龙、大型鱼龙化石、长有5只眼睛的麒麟虾化石、大小不同的恐龙蛋、形状各异的恐龙足迹化石等。

“这些化石,都是从研究所几代人采集研究的近20万件化石标本中精选出来的,其中尤以‘澄江动物群’和包括‘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等化石标本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的化石精品。”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

记者在探馆时,看到了珍贵的“中华龙鸟”化石。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长羽毛的恐龙化石标本,其字面上的意思为“来自中国的似恐龙的鸟”,但其实最后研究证明它是货真价实的恐龙。“在此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恐龙原来也有长羽毛的。”王永栋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为我们揭秘鸟类羽毛起源和从龙到鸟的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科普互动项目是博物馆里的“人气王”,尤其是可以沉浸式体验古生物科考的“达尔文实验站”。这里统一配备放大镜灯、排尘扇、护目镜、刷子等化石修复工具,孩子们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手“挖”化石、“修复”化石。

王永栋介绍,近年来,博物馆在科学研究与常规展陈的基础上,一直积极探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多元方式对科学素材进行提炼与展示。“去年,我们新引进了球幕电影,今年,和第三方合作拍摄制作的新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已经放映。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创新、丰富文创产品供给,让更多人‘把化石带回家’。”

南京云锦博物馆——

机杼声中传承非遗

“咯吱,咯吱……”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的运转声带着别样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

经纬之间写满历史,一尺一寸皆有意蕴。南京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朝廷在秦淮河畔的斗场寺附近设置锦署,史称“斗场锦署”,这被视为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南京云锦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中国唯一专业的云锦展示博物馆,展示着南京云锦历史、织造技艺、云锦皇室文化与现代云锦艺术。

云锦巧夺天工的织造工艺,游客可以在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时亲眼见证。一位拽花工坐在花楼上方提拽纤线,一位织手坐在机下,手足并用,与拽花工协同操作,二人配合默契,在机杼声中组成一幅生动的织锦图。在中国织锦工艺中,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唯一一个还不能被机器完全取代的工序,也是云锦最核心的技艺,即便两位师傅配合默契,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也只能织出5—6厘米的云锦,加上原料成本高,故有“寸锦寸金”一说。

南京云锦虽然有着古老的历史,但一直守正创新,不断传承发展。南京云锦博物馆一楼,上百款云锦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该馆联合手游打造的云锦汉服皮肤辐射亚洲及欧美,影响全球超过3亿玩家;云锦NFT九龙图盲盒上架3分钟便被抢购一空……近年来,南京云锦频频“出圈”,以“今”入“古”,让流传千年的古风古意联通历史和当下,让非遗更多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南京钢铁博物馆——

江苏第一炉铁在这里诞生

钢铁,位列南京四大支柱产业。钢厂不仅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也留下了丰富的工业文明资源。南钢集团(以下简称南钢)打造的南京钢铁博物馆,通过实物、模型、图文展板、视频影像、互动体验等手段,展示了3000年的冶金史、200年的钢铁工业史和60余年的企业发展史。

整个展馆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分为“冶金史”“峥嵘岁月”“砥砺奋进”“转型腾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5个部分,分设于3个楼层展厅,展陈面积约2500平方米。

南京钢铁博物馆有352件藏品,“镇馆之宝”是一块足足有25公斤多的阿根廷陨石。据讲解员介绍,其含铁量达92.54%。从地球上开采出来的铁矿石,它的含铁量一般都在50%左右。

一张张镌刻时代烙印的照片、一件件饱含历史积淀的实物……在峥嵘岁月厅,用立体投影的形式展现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奋斗史,南钢生产了江苏第一炉铁、第一块钢、第一根材。一代代南钢人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和温情,尽显钢铁报国情怀。

南京钢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还围绕钢铁文化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比如钥匙扣、笔筒等年轻人喜欢的特色文创产品,并通过富有创意、彰显特色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良好平台。目前,南京钢铁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学校、客户、企业内部员工免费开放,自开馆以来已经接待来宾13万余人次。

梅山钢铁博物馆——

重塑钢铁工业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今年“五一”期间,南京市梅山第一小学的焦明宇和父母一起参观了梅山钢铁博物馆。他看到了很多用钢铁制成的物品,小到吃饭的刀叉勺筷,大到汽车、高铁等交通工具。“看来,钢铁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还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焦明宇说。

梅山钢铁博物馆总面积达到1.7万多平方米,游客沿着参观线路,可依次探索6个不同主题的场馆,分别是以“钢铁志·中国心”为主题的钢铁主题馆、钢铁邮票馆、钢铁艺术馆、钢铁LAB馆、钢铁生活馆和钢铁人文馆。它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体验馆的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钢铁与人的关系。

钢铁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滋养着人的精神世界。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文旅经营部经理马志芹表示,在最初打造钢铁博物馆群时就秉持着这样的初心:以钢铁工业为基础、钢铁文化为内涵,重塑钢铁工业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深层次阐释钢铁价值、传播钢铁精神。

其中,钢铁邮票馆是国内第一家以钢铁为主题的邮票博物馆,馆内展出了225套邮票,共计772枚,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变迁、钢铁文化的蓬勃与激情,同时也传递梅钢人的梦想与情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直以来,我们寓教于‘游’打造研学基地,利用核心资源和空间,开展具有钢铁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动。”马志芹介绍,2023年他们开发了梅钢“红绿蓝”研学体系,红色是挖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炼成钢内核,绿色是展示“钢铁让生活更美好”的钢城创享画卷,蓝色是引领未来钢铁的智慧制造肌理。深描三原色,演绎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城市发展的钢铁担当、美好生活的钢铁答卷。据统计,截至目前,梅山钢铁博物馆今年参观人数已突破10.7万人,研学人数达7000余人。

记者 张安琪 余梦迪 邢虹 刘安琪 李花  通讯员 朱敏 邵启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