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延长,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在科普和公益领域发光发热

2024-05-18 12:00:5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更是通过志愿服务,将诊疗行为向外延伸:走出诊间,走进社区,走近患者身边……他们依托线上线下各平台,为更多有需要的市民朋友提供便捷就诊、用药指导、日常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科普、情感支持等服务。

他们,便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务志愿者。

记者从该院获悉,自2012年获批成为市级志愿服务基地以来,上海十院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7030名,包括智能就医志愿者、爱医护患志愿者、患者俱乐部、音乐治疗、芳香治疗、助聋助盲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志愿者项目,其中有千余名医务志愿者活跃在科普和公益领域。

为更好弘扬“厚德至善、爱在延长”的医院文化内涵,日前,上海十院评选出“最美志愿者”代表,分别是助聋助盲志愿者金逸、健康促进志愿者赵玉洁和刘伟静、患者俱乐部志愿者贺学敏。

从交流板到助聋助盲公益服务站

爱在延长,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在科普和公益领域发光发热

“上海十院助聋助盲项目最初的雏形其实就是一块交流板,”金逸告诉记者,由于此前缺乏专业手语人员,在与听障患者交流沟通时,她便会拿起办公桌旁的一块交流板,架起“无声胜有声”无障碍沟通交流桥梁,“这个方法虽然短时间内有效,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2020年底,静安区残联与十院合作正式开设助聋助盲门诊,希望能解决沪北地区残障人士就医难的问题。项目之初仅开设了一个全科门诊,提供配药、开检查单等简单的服务。而真正触动金逸,让其下定决心“要为患者做更多”的,是源于一名来自外区的爷叔。由于听障人士就诊难,这名爷叔日常有不舒服基本都靠自己熬着,在得知十院有专门的手语陪诊服务后,特意穿越大半个上海来到十院,想把全身上下都检查一遍。“他的检查结果让我有些吃惊,全身上下都是病……这都是以往就医难导致的,让他把小问题拖成了慢性病,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扩大服务面,让听障人士能和正常人一样就医。”金逸表示。

在金逸及门急诊办的努力下,上海十院精心打造“暖心桥”助聋助盲公益服务站,固定每周五下午、每周六上午为残障人士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志愿者全程陪同服务,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配备专属的护士、全科医生、志愿者、手语翻译等团队,以及急诊、口腔科、妇产科等十五个延伸专业,为患者提供零等待、零距离、零障碍的服务。经统计,该项目目前已服务残障患者近3000名。

科普拓展了医疗服务的宽度与广度

“十院科普官”是上海十院建设了多年的健康科普品牌,同时也是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在20名首席科普官的引领下,如今,这支覆盖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囊括医技护管研等全部岗位的志愿者队伍已扩充至272人,通过科普创作和线上线下辐射,医疗服务的宽度广度不断得到拓展。而作为首席科普官,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赵玉洁、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伟静的工作颇有代表性。

爱在延长,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在科普和公益领域发光发热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消化系疾病可有消化道外其它系统或全身表现,甚至在某个时期内会掩盖本系统的基本症状,另一方面全身疾病常以消化系症状为其主要表现或者消化道病变仅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赵玉洁对此有深切的感受:“病人渴望知道的不仅仅是得了什么病、该如何治疗,更多的是如何预防、监测。我也很希望能够和他们讲清楚,但门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同时还有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适是疾病在‘预警’,如果第一时间没能抓住这些信号,后续会出现大的问题。”

幸运的是,健康科普工作能够打破门诊的空间时间限制,她通过深入街道社区、拓展网上平台,以健康科普的形式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知识。

而赵玉洁的付出也真真切切让患者受益。陈先生长期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日常就诊时他关注了赵玉洁的科普信息。某次听了科普讲座后,陈先生发现自己能够“对号入座”癌症症状,便第一时间约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让他大呼不幸中的万幸——早期贲门癌,目前已经术后两年。“因为早诊早治,陈先生恢复得很好,目前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不一样。”赵玉洁表示。

而正因对赵玉洁的绝对信任,陈先生不但定期到门诊随访报平安,也成了她在科普领域忠实的粉丝。

“市民的信任,也让我更加坚定要继续把好事做好,目前,我组建了一支科普小团队,进一步聚焦胃食管反流、萎缩性胃炎、胃癌这3个方向,希望能够做更多的科普尝试,把健康传递给更多人。”赵玉洁告诉记者。

爱在延长,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在科普和公益领域发光发热

“不要担心,你就是比正常人多吃几粒药而已。”这是刘伟静对病人说得最多的话,同样是十院首席科普官,但她的科普工作主要聚焦于疾病后的康复,重点是心脏的康复训练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不少市民会认为,确诊心梗以后,虽然经过救治保住了命,但往后余生都将在‘废了’的状态下度过……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实际上,在经过定期的康复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后,很多人可以维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刘伟静表示。

据介绍,心脏康复训练短期内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相关功能障碍和情绪异常,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刘伟静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治疗一样重要,不少患者术后会有残余症状,有的是来自机体的,有的是来自心理,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康复工作不能停留在诊室、病房里简单讲一讲,而是要做到让患者、旁人理解,所以,面向全社会的健康科普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更多的尝试。”

让患者建立“我能够战胜癌症”的信念

爱在延长,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在科普和公益领域发光发热

上海十院自2014年便开展规范化的患者俱乐部活动,肿瘤科的“癌症中心肿瘤患者之家”便是首批启动探索的活动之一。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建立起‘我能战胜癌症’的信念至关重要。”成为肿瘤科护士长后,贺学敏充分认识到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患者俱乐部能够给予患者形式更加丰富的出院后指导和健康教育。同时,康复后的患者回到病房,和医务人员一起开展病房陪伴、心理疏导、经验分享等温馨服务也格外有意义。

“我刚被确诊肠癌的时候,一下子‘懵了’,当时在病床上什么话都不想说,谁都不想见……”患者李阿姨告诉记者,正是在其心里最彷徨无助的时候,贺学敏带着一名肿瘤康复患者志愿者来到她的床前,在志愿者“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未来”的鼓舞下,李阿姨重燃起了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半年多的连续治疗,恢复情况良好。“目前只需定期复查”这句医嘱在她成为康复志愿者后,总是挂在嘴边,也同样成为她鼓励病友的“利器”……而在“癌症中心肿瘤患者之家”,像李阿姨这样得到帮助的患者还有很多,年龄跨越14岁到90岁高龄。

除志愿者床旁陪伴,贺学敏还会每月组织健康讲座,邀请其他科室的医生来提供科普信息,如请营养师来指导康复期饮食,请研究员介绍最新的免疫治疗进展;同时也会带领护理同时不厌其烦地科普居家注意事项,倡导合理运动以缓解疲乏、改善睡眠和情绪等,帮助患者加快康复。

厚德至善、爱在延长,在日前,由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基地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殊荣。

而金逸、赵玉洁、刘伟静、贺学敏正是上海十院医务志愿者的代表,抱着“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的初心,活跃在科普和公益领域,让医疗更显人文的温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