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姚洋:中国芯片自给率上升至44% 但创新不等于“all in”

2024-05-18 15:48:09 -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柏可林报道: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5月18日在上海举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以“中国青年的创新路径选择”为主题发表演讲。

北大教授姚洋:中国芯片自给率上升至44% 但创新不等于“all in”

姚洋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在贸易战等全球环境下,在“0到1”的创新领域仍打破重围突飞猛进,芯片领域从2018年自给率不到5%目前已上升到44%,华为继突破7纳米芯片后预计会接着突破5纳米芯片甚至更多领域。“我们在光电芯片领域发展非常快,一旦有突破,英伟达芯片会失去垄断地位。”

对时下最热的“新质生产力”该如何理解?在姚洋看来,我们在创造创新环境中要向竞争者学习,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按可比价格也只有三分之一),“如果每样东西都超越美国恐怕是不现实的。”新质生产力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最前沿从0到1创新,事实上“从1到N”的创新空间极大。“有时候你做最前沿未必是最好的技术,电动车就是一个例子。”

姚洋举例说,电动车在中国起步时甚至不如日本混动技术,但是在中国现状下就是最适合的技术。“我遇到一个企业家,他做光电混合芯片之前找的科学家曾建议应该直接做激光芯片、光子芯片,但需要至少十年。企业家说那不行,我们一定三五年内把芯片做出来能够应用,才踩准了光电混合模式。”有时候退一步你反而有了市场,最佳的技术应该是能在市场上活下来的技术,才有持久性。

“我们一方面要做0到1的创新,但是1到N的创新、传统领域一些小改进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也需要在创新的方向上有综合的考虑。”

在创造创新环境中要向竞争者学习,但学习他人也不等于“all in”。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比较优势”是其中关键。姚洋分享说,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阶段,决定了这个国家应该出口什么样的产品。

在过去一百年里美国的创新为什么能够引领风骚?姚洋认为,上海应该从其对人才的开放度、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这两方面吸取经验。他笑言“上海能不能带头把户籍制度再放松一点,以更宽广的心胸吸纳全世界的年轻人到这座城市创业。”

北大教授姚洋:中国芯片自给率上升至44% 但创新不等于“all in”

以“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主题,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5月18日在上海中心举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