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偏题”解读岑参,竟与杜甫写过“宫体诗”?

2024-05-18 18:14:28 - 四川在线

​阿来“偏题”解读岑参,竟与杜甫写过“宫体诗”?

当我们今天谈论唐代诗人岑参时,大都把他作为一位边塞诗人来看待。但在著名作家阿来的眼中,边塞诗是他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诗,岑参的形象也从这些诗句中清晰地凸显出来——豪放、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但是,这也只是岑参的一面,若要全面立体地认识他,就要脱离开来。

5月18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开启第六讲,以“和同时代的诗人交游”为主题,继续讲解本系列的第一篇章“岑参蜀中诗”。但这次,阿来“偏题”了,讲的七首诗歌与蜀地无关,而是岑参在安史之乱前后,与不同诗人的同题唱和。这些诗的生发地,都在长安。既有岑参与高适、杜甫等人登高望远的游记,也有与贾至、王维、杜甫上早朝时的所见所闻。

为什么讲这些诗呢?阿来说:“为了更宽广地了解这个时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岑参。”

登上大雁塔,三人格局高下自见

第一组诗,展现的是安史之乱前,岑参在长安的一次与友出游。岑参写下《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从标题就能看出,他的“友”,是高适、薛据等。慈恩寺,大名鼎鼎。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时,建此寺为母亲祈福。后来,一代高僧唐玄奘印度取经归来,在寺中获准修一个藏经塔。阿来讲解:“那个时候,这个塔的地位很高,中了进士,会连夜到慈恩寺塔登高望远,里面还有专门给进士题诗的地方。除了进士,那些心存高远的诗人也愿意去登塔,就像岑参、高适、薛据等一样。”而这个塔,随着时光流转,几经改建,至今仍留存,阿来揭秘:“就是现在的大雁塔。”

岑参在《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中,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形态,抒发了他登临后,突悟禅理的大境界,有一种超脱感。而与他同游的高适,作《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阿来介绍,登塔后的首唱其实是高适,他是第一个记录这次出游的人。“此外,还有大家不大熟悉的薛据、储光羲,以及仍然在长安奔走求官的杜甫。”薛据和储光羲无诗作存世,杜甫写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同题。

对于三人的同题“作文”,阿来逐一解读。三位诗人迥异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和人生际遇赋予了三首诗不同的精气神,与此同时,三人的境界、眼界也分出高低。“岑参超越了当下的境界,愿意挂冠而去,放弃功名利禄。而高适,登塔望远,于天地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开阔与苍茫,但最终,他还是在为自己叹息,生逢盛世却无所作为。相反,比起已经是朝廷官员的岑参和高适,此刻仍在长安奔忙求见皇帝的杜甫,境界最高。他不为个人,忧国忧民,表达出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所以,在这一组同题“作文”里,杜甫的这一首,被世人誉为“压卷之作”。

​阿来“偏题”解读岑参,竟与杜甫写过“宫体诗”?

身不由己,岑参、杜甫深陷“宫体诗”朋友圈

第二组诗,也是一次同题唱和。安史之乱之后,诗人贾至创作七言律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描写了百官于大明宫上朝场面。当时,他与岑参、王维、杜甫均为同僚,写下这首诗后,岑参、王维、杜甫都作了和诗《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早朝的繁华和盛唐气象跃然纸上。

但对于这组诗,阿来是持有批判态度的。“宫体诗,是从南北朝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开始,请一帮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内容严重脱离现实,多是宫廷生活、饮酒作乐,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这种诗歌写得好不好呢?修辞技术上的进步是越来越大,婉转绮丽,但内容空洞。所以,当唐代出现卢照邻、王勃、杜甫时,闻一多先生称之为‘宫体诗的自赎’,让诗歌走向现实、走向人民,杜甫就是这条路上的集大成者。”

阿来解析道,安史之乱后,长安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大明宫会不会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富丽堂皇?不会。但贾至、岑参、王维、杜甫无一不在粉饰太平,“那时的大明宫一定是凄凉破败的,贾至身在体制内,写这样的诗,身不由己。但杜甫一直在反对,却还是写了这样的诗。贾至的诗向皇帝表效忠之心,杜甫的官位低,与贾至差了七级,就算他要写给皇帝,可能皇帝也看不到。于是,他就吹捧贾至。”阿来叹息,这样的诗与杜甫的其他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杜甫在这样的时刻,深陷其中。

同样,还有王维、岑参。从语言上来说,两人写得都很好,尤其是岑参,但阿来反问:“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呢?写得再好,都是吹捧贾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岑参和杜甫都没在皇宫待太长时间,很快离开。

阿来总结,文学的生命,除了修辞的富丽堂皇、工整安稳以外,更应该是它所关注的内容,时代的、社会的、现实的,尤其是真正具有人生感慨的东西。

最后,阿来预告,“岑参蜀中诗”第七讲将是岑参篇的最后一讲,他将以岑参在成都作的最后几首诗来告别岑参。之后,陆游、范成大等正式上线,开启新的篇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