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潍坊市博物馆:让“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4-05-18 12:05:06 -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记者陈全】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forEducationandResearch),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关于博物馆(院)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对全国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位、角色与功能、办馆原则与改革方向进行的重要部署,也是对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殿堂和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的肯定与希望。

潍坊市博物馆馆长郑晓光表示,在当今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推动博物馆文物资源挖掘、公共教育职能释放、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等具有多重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博物馆研学活动是通过“参观博物馆之景,倾听历史之音,学习文物之意,探索文明之新”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此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深入系统地开展馆藏文物资源的保护挖掘、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由此为藏品管理、文物修复、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业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注入澎湃动能,进而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知名度、影响力提升等。

国际博物馆日丨潍坊市博物馆:让“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衍生品作为博物馆传承和弘扬传优秀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与喜爱,也成为了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郑晓光向记者介绍,潍坊市博物馆按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秉持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通过独立研发、授权研发、联合研发等方式,深度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丰厚内涵,精心推出了郑板桥系列、十笏园系列、馆藏文物系列等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且具有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满足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心愿,还先后荣获了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文创大赛奖项百余个,把悠久灿烂的潍坊文化、齐鲁文化推向了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

同时,潍坊市博物馆还积极发起成立了齐鲁文创联盟,争取了山东省博物馆学会文创产品专委会落户潍坊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全省博物馆文创工作现场会”,联合策划了“黄河流域博物馆文创产品展”“创新齐鲁创意文博——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等,积极推动山东省内博物馆秉承开放共享和跨界融合的理念,集聚发挥全省文博机构的平台作用,在文化“两创”中不断联合开拓、实践探索,充分彰显自身在山东文博文创领域内的新作为、新气象。

郑晓光还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已成为当前博物馆加强藏品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观众体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潍坊市博物馆积极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持续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完成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博物馆资源管理信息化、展览传播网络化、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了综合感知、信息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同时,大力发展了博物馆“云展览”,推出了博物馆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同时,潍坊市博物馆积极贯彻落实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全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要求,创新打造博物馆文旅智慧化应用场景,推动“元宇宙+博物馆”深度融合,引进行业领先的歌尔创客(潍坊)数字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在世界风筝博物馆建设完成了“元宇宙XR数字体验空间项目”。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将风筝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陈列展览静态体验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联动,给予游客多重体验感和互动感,在全省博物馆界率先迈出了元宇宙创新实践的第一步。

作为博物馆文保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地方性、小众性博物馆不再“籍籍无名”,而是纷纷“破圈”成为新的热门打卡点。对此,郑晓光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众多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齐放的博物馆生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偏好和知识需求。二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习惯走进各级各类博物馆参观,“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三是众多的地方性博物馆、小众性博物馆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藏品管理研究能力、陈列展览水平和观众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更为舒适的参观环境。四是发达便捷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数字化技术,大大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让原来一直“高冷”形象的博物馆,变得可亲、可近、可感,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宣传博物馆。

要想推动此类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郑晓光认为,除了党和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外,最主要的是博物馆自身要下好苦功夫、练好真功夫、做好细功夫。具体而言,一是要深挖历史资源,丰富展示内容,走出传承保护新路子。通过系统开展学术研究、打造特色陈列展览、策划实施公共教育活动等,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推动历史文化研究、阐释,讲好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大众持续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二是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开启惠民为民新探索。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提升观众参观的舒适度和体验感;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服务”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让博物馆成为既传统又时尚的网红打卡地;开展流动展览、红色宣讲、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努力拓展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更大程度的“文化惠民”。三是加强数智赋能,加大宣传力度,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要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延伸服务效能,完善重点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加工与存储,建设网上数字文物库,推出网上云展览、数字产品等,打造“智慧博物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采取提前预热、矩阵宣传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文字+视听”“体验+实景”等多种方式,宣传博物馆文化和区域优秀历史文化。四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学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打造共享共赢新平台。积极打造以地市级博物馆为龙头,以全市各县市区博物馆为主体的合作体系,逐步形成“龙头带动、辐射推广、融合发展”的全市博物馆“文博链”,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信息共通、平台共建的新发展格局,为地方性、小众性、专业性博物馆的网红变长红注入崭新的源头活水。

郑晓光强调,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据他介绍,近年来潍坊市博物馆始终坚持高质量、高层次、重量级的办展理念,明确了公益性、特色性、学术性的办展原则,年均举办10余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让博物馆发展的最新文化成果惠及到了更多的民众,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其中,精心打造的原创展览“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展出,先后十余万人次参观,引爆京城金石热潮;“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专题展”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大主题展览;“物华天宝——馆藏文物精粹展”“盛世重光——新时代潍坊文物保护成果展”连续两年(2023、2024)荣获“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潍坊市博物馆也成为了全市博物馆系统中首个连续两届荣获全省十佳陈列展览的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的持续打造与输出,对于讲好“潍坊故事”,谱写好“山东篇章”,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张寒玥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丨潍坊市博物馆:让“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