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执行所长周欣:波动率模型有助于预警“黑天鹅事件” 气候风险需未雨绸缪

2024-06-18 05:00: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长期挑战,近年来更为频繁的极端气候已造成严重的灾害和经济损失。

在近日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气候变化与商业创新”2024年度论坛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执行所长周欣。他对记者表示,气候风险是长期的事情,如果真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那时候再行动已经无法逆转。难点在于实现碳中和的同时,经济也要发展,不能停下来。

金融界要如何应对气候挑战?在周欣看来,金融界可以通过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相关项目投融资、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应对气候挑战。

对于潜在的“黑天鹅事件”,周欣认为,尽管“黑天鹅事件”本质上是难以预测的,但通过分析波动率的变化,模型可以提供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波动率模型与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相结合,能够模拟市场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黑天鹅事件”对投资组合或金融机构的潜在影响,并制定应急预案。

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2年,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2014年11月27日,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VINS)在上海陆家嘴成立,搭起了合作桥梁,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波动研究所与上海纽约大学波动研究所紧密合作,VINSIGHT是双方重要的合作成果,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的日波动率与系统风险。

专访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执行所长周欣:波动率模型有助于预警“黑天鹅事件” 气候风险需未雨绸缪

更多交流可以帮助弥合分歧

《21世纪》:一开始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物理学,为何后来又选择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学习金融学?

周欣:学物理然后转型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物理和金融有相通的地方,都需要微积分、布朗运动等知识。金融里的很多模型需要数学推导,有物理基础是个优势。在金融市场中,我们会假设股票市场是一种布朗运动,在物理学里分子的运动也是布朗运动。物理学的很多基本素养对于金融是很有帮助的。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早期学的是物理。

《21世纪》:近年来全球化遇到了一些逆流,大国博弈有所升温。您在日常跨国交流中的感受如何?如何推动合作?

周欣:中国一些行业的发展会使西方发达国家无法获得超高利润,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分“蛋糕”中的矛盾无法避免。未来如果技术上有显著突破,比如实现可控核聚变,巨大的“新蛋糕”可能会缓和矛盾。

每年我们会去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交流,交流之后他们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会更愿意做中国问题研究,也愿意来中国,尽力去推动交流和合作。更多交流可以帮助弥合分歧。

《21世纪》:2014年11月27日VINS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成立。请介绍一些VINS的主要工作,未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周欣:2014年,VINS在金融波动领域专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RobertEngle)的指导下成立。当时,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雷蒙邀请恩格尔教授来到上海,希望他能将自己在金融风险领域的丰富学识引入国内,引领开展聚焦中国市场的风险研究。

过去十年,我们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VINS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涵盖了金融市场波动性、风险管理;我们还建立了金融数据与分析平台,收集和处理大量的金融市场数据,为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VINS与全球多所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举办研究所国际学术年会和研讨会,促进了全球金融波动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和国际计量经济学协会合办开设暑期学校,邀请全球顶尖学者,面对全球年轻学者和博士生开设前沿课程。

未来,VINS将重点聚焦几大领域。一是气候金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将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探索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二是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我们将继续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开发新的模型和工具,应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们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推动金融研究的多样化和深入化;基于研究成果,我们将积极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帮助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

波动率模型有助于预警黑天鹅事件

《21世纪》: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波动研究所与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紧密合作,VINSIGHT是双方重要的合作成果。请具体介绍一下VINSIGHT,如何基于斯特恩商学院的VLAB(波动实验室)面向中国市场进行调整?如何融合ARCH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等经典理论以及金融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周欣:VINSIGHT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专注于监测和评估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提供了详细的市场波动率数据和风险评估报告,帮助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为了使VINSIGHT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本地数据集成上,VINSIGHT整合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有数据,通过与中国本地数据源的深度合作,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基于中国市场的特点,我们对波动率模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对于恐慌指数和市场情绪指数或偏度,我们优化了模型参数,使其更能反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对中国市场的特有风险进行分析,比如对中国各个地区风险排名、中国不同性质公司风险排名、中国金融市场各个行业风险排名等。

《21世纪》:对各类指数进行研究有哪些价值?波动率模型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

周欣:研究各类指数不仅有助于市场健康分析、风险评估和投资管理,还能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波动率模型通过敏感性分析、极值压力测试、动态调整策略,提供了应对“黑天鹅事件”的重要工具。比如,尽管“黑天鹅事件”本质上是难以预测的,但通过分析波动率的变化,模型可以提供早期预警信号。又比如系统性风险模型,通过波动率模型与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相结合,能够模拟市场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黑天鹅事件”对投资组合或金融机构的潜在影响,并制定应急预案。这些研究和模型的结合能够帮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极端风险。

金融界可多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

《21世纪》: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长期挑战,近年来更为频繁的极端气候已造成严重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金融界如何应对气候挑战?

周欣:气候风险是长期的事情,如果真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那时候再行动已经无法逆转。难点在于实现碳中和的同时,经济也要发展,不能停下来。

金融界可以通过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相关项目投融资、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应对气候挑战。比如VINS的金融机构气候系统性风险衡量,就是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评估。上海纽约大学和恩格尔教授目前也在研究如何通过构建市场绿色基金组合对冲气候风险,这属于对气候风险的管理。VINS最近刚刚拿到广州期货交易所的研究项目,研究全球碳信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发展,这就属于绿色金融工具创新。

《21世纪》:中国的碳市场目前仍不成熟,未来需要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完善?国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周欣:在碳定价机制上,中国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碳定价方式,如拍卖和直接分配等,以确保碳价格能够反映碳排放成本和市场供需情况。建立健全的碳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律制度是保障市场公平、透明和稳定运行的关键。加强碳市场参与者的培训和意识提升,也可以促进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此外,碳市场需要与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以实现碳减排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其先进做法。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之一,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设计和运行经验,中国可以借鉴欧盟碳市场的碳配额拍卖机制、碳价格波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一些州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系统,探索了碳市场与能源政策、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中国可以借鉴其碳市场与政策工具的协调经验。南非、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在探索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在碳市场设计和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踩过的坑我们可以规避,发展中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