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2024-06-18 06:49:49 - 上观新闻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我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其中有一个人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尊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就是于敏。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从小立志“科学救国”,后来成为“国产专家一号”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小时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12岁那年,日军进入天津,在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后,于敏立下“科学救国”的志愿。

于敏说:“正是抗日战争的前后,我刚学会骑车,迎面来了一个日本人开着吉普车,不怀好意地冲着我来,眼看就要撞上了,如果撞上,我就完蛋了。我那时候还小,只有十二三岁,就立志一定要报国,科学救国。”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大家都说他是“天才”,他却说自己是靠勤奋。于敏回忆道:“我常常跑到景山顶上去,乘着景山的凉风,拿着课本,做着习题,勤奋得很。核武器是集工程、技术、科学于一体的国防尖端武器,所以我是千百人之一。”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没有名师,完全靠自己,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1959年,于敏和北京大学的杨立铭教授举办了一期原子核理论培训班。后来他们的讲稿成书,取名《原子核理论讲义》。该书成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也是其后二十多年里唯一出版的原子核理论教材。

钱三强高度评价,“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国产专家一号”。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于敏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坚定的态度是:服从分配,转行!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上空,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那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说:“我这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无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隐姓埋名28年,“报答平生未展眉”

为了祖国的氢弹研究,于敏经历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默默奉献,心中始终抱着对亲人的亏欠。“第一个亏欠就是我的爱人,我觉得对不起她”,“第二个是我对我的孩子们管教太少”……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2012年,于敏的夫人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她时间都花在我身上,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报答平生未展眉’,心里面总是很难受的。”

“把一生微薄之力融入强国事业,足以自慰了”

于敏生活十分俭朴,在荣誉面前,更是淡定从容。于敏在世的时候只有两次公开露面: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且作为代表发言;2015年,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这一生能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到强国的事业中,他感觉足以自慰了。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57年前的这件大事,他起了关键作用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致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