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应对极端气候,智慧农业有潜力

2024-06-18 09:22:22 - 市场资讯

转自: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在加大。农业由于自身发展特性,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遭受到的损失更大,由此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今年4月共同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816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而地缘冲突、极端气候和经济危机等因素将导致局势恶化。

如何解决极端气候对农业影响这一全球挑战?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不失为一种应对思路。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关键在于有韧性、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将农业、粮食、水和土地确定为应对气候危机所需的关键转型要素,计划每年为气候智慧型农业投资30亿美元,支持各国提高生产力、提高抵御能力并减少农业食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报道称,Climate AI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范围从美国拓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该平台知道何时种植,以及作物何时开始开花和结籽。对天气的前瞻性预测还能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作物生产。

美国环保协会气候智慧型农业副总裁布里特·格罗斯曼在不久前举办的一场关于全球粮食安全的论坛上介绍,协会与农民合作,根据当地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在以更低的环境足迹提升产量和收入的同时,建设更好的气候韧性。此外,按照不同的计量方法,农业的碳排放可能占到全球的10%到20%,减少化肥的过多使用、碳汇建设等也有助于减排,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环境。

格罗斯曼介绍,在美国有很多政府投资和私营部门的金融支持用于气候智慧型项目和激励机制,包括风险的保障等。非政府组织也在开发新的工具,帮助农民做出正确决策,让农业实现更有韧性的发展。比如,高效使用肥料;探索提供资金支持农业转型包括气候智慧型的大宗商品项目来建设供应链,主要是一些大型食品行业的公司通过与农户合作,帮助他们实现更具适应性的农业;开发氮平衡工具,帮助农民计算作物氮的需求量,哪些是自然来源,哪些需要人工肥料去补充。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农业和生物工程系教授凯伦·曼克尔看来,有些时候,智慧型农业并非全是高科技的东西,而是把传统实践进行现代化,不断进行改善,从而应用到小农户实践中去,比如鱼和水稻共养的密度、不需要进行翻地的耕种方法等。

在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也在蓬勃发展,为作物种植提供新途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康春鹏介绍,2022年中国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方面达到27.6%,大田种植生产信息化率为26.6%。近年,中国运用了北斗、无人机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基地,建立大数据平台,先进技术在提高农业产量、节约成本方面大有可为。一些企业专门提供智慧化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得到发展。

不过,目前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极端气候影响的数据和信息还很薄弱;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而不是单纯追求高产品种;需要增加新的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解决项目组织实施较困难、农户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变局中,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全球合作的探索脚步也没有停顿,更智慧地应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具有深远意义,也极具潜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