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人寿增资扩股能否破局?

2024-06-18 09:30:18 - 金融界网站

转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险联社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66%和133.42%,逼近监管“红线”。”

国联人寿,这家在年末刚刚获批增资1亿元的保险公司,近日再度释放出增资的信号。

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预披露信息,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计划进行新一轮的增资扩股,但具体的增资金额“视征集情况而定”。

那么,为何这家刚刚完成增资的保险公司又要急于再次寻求增资呢?这背后与国联人寿岌岌可危的偿付能力息息相关,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66%和133.42%,逼近监管“红线”。

除了偿付能力问题外,国联人寿的业绩也不容乐观。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除了2015年和2021年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为亏损状态。

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

事实上,尽管国联人寿在2023年底成功推动了一次增资,将注册资本金从20亿元提升至21亿元,但遗憾的是,这一举措并未能根本性地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具体来看,2023年三季度,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急剧下滑至63.74%,逼近了监管规定的最低“红线”。虽然在随后的四季度,增资方案的获批使得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回升至74.42%,但这一短暂的回升并未能持续。进入2024年一季度后,该指标再次呈现出下滑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70.66%和133.42%。而根据公司内部的预测,到今年二季度末,这两项关键指标将进一步恶化至68.06%和126.42%,距离监管要求的“红线”越来越近。

这一持续下滑的趋势无疑给国联人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不足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业务拓展,还可能对公司的声誉和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再次增资成为了国联人寿不得不面对的必然选择。

2024年4月亏损超1亿元

从业绩上来看,国联人寿自2015年成立以来,其业绩表现就一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从公开数据来看,除了成立首年(2015年)和2021年短暂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2015年至2023年,国联人寿的净利润波动巨大,分别为0.16亿元、-1.04亿元、-1.58亿元、-4.41亿元、-1.67亿元、-0.58亿元、0.02亿元、-1.39亿元和-2.3亿元,累计亏损额高达12.78亿元。

国联人寿增资扩股能否破局?

进入2024年,国联人寿的业绩状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一季度,公司实现了保险营业收入27.59亿元,但净利润依然为负,达到了-2.02亿元。

而据此次预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国联人寿的营业收入虽然增长至31.59亿元,但净利润却进一步扩大至-3.09亿元。这意味着,仅在今年4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国联人寿的亏损额就超过了1亿元。

总经理职位变动频繁

就在业绩持续承压、偿付能力逼近“红线”之际,公司总经理夏寒的辞职无疑给这家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4月8日,国联人寿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了夏寒的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决定辞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夏寒在辞任后将不再担任国联人寿及其下属机构的任何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夏寒在担任国联人寿总经理的两年期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成为公司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总经理。

回顾过去,国联人寿的总经理职位曾经历过多次更迭。自2015年3月公司成立以来,冯乃宪曾短暂担任总经理一职,但同年12月,刘清欣便接手了这一重任。然而,刘清欣在任职一年半后便选择了辞职,使得总经理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

或许是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董事长丁武斌不得不暂代总经理职务。不过,由于丁武斌的临时负责人身份超期履职,国联人寿因此受到了原江苏银保监局的处罚。

直到2021年12月,夏寒的加入才结束了总经理职位长期缺位的状态,如今,随着他的离职,国联人寿在另一份公告中表示,由赵雪军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有业内人士直言,面对当前的挑战,国联人寿需要迅速行动,不仅要确保新的增资计划顺利推进,以增强资本实力和改善偿付能力,还要重新审视其业务战略和市场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改善业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