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宣布“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消费者该怎么办?

2024-06-18 12:04:19 - 中国消费者报

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近期

记者注意到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公告

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

那么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怎么回事?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中邮、民生、华夏等理财产品

频频提前退场

6月11日,中邮理财发布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的公告称,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而其原到期日为2029年6月17日。

在中邮理财之前

民生理财、交银理财等

也发布了多款理财产品

提前终止的公告

例如,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民生理财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交银理财也公告称,根据市场以及投资运作情况,将于6月21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7月12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3号理财产品。

多家银行宣布“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消费者该怎么办?

在提前退场的理财产品中

有的甚至成立才一个多月

华夏理财6月发布的公告称,将提前终止旗下理财产品“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2号”和“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3号”。根据产品公开信息,上述两款产品均成立于今年4月。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两款产品还发布了费率优惠公告,将年固定管理费率调整为0.15%。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进入6月,已有20余款理财产品提前退场,也有多款产品将在接下来一周至几周内提前终止,发行机构覆盖各大理财公司。

普益标准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5月,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同比增长13.91%。普益标准认为,优胜劣汰的新市场格局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已日渐常态化。不过,目前提前终止的产品占比仍处于合理区间。

业内人士认为

利率下行或是主要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为何“短命”

这从各理财公司发布的

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可见一二

有的是采取止盈策略,如招商银行的两款产品原预计到期日分别为2025年5月14日和2025年5月23日,但根据该产品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产品现已达到止盈条件,故提前终止。

有的是所投资产提前终止,如民生理财公告称,由于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该产品。

更多的则是对市场运行的担忧,如前述华夏理财92号产品共募集41万元,产品到期日七日年化收益率为1.5699%,对于拟提前终止的原因,华夏理财解释称,是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作出的决定。

银行业内人士邓先生告诉记者,银行“不玩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率下行。邓先生表示:“中邮理财的提前终止公告中写得很明白:‘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影响产品未来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预期较高的收益率无法实现,不如老老实实终止产品,提前退出对客户更负责一些。”

多家银行宣布“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消费者该怎么办?

机构亟待提升投研能力

消费者勿盲目听信“高收益”“热门”产品

北京消费者王女士对记者表示:

“我购买的某银行理财产品上月被提前终止,比原定期限缩短了一年,原来的资金安排被完全打乱了。”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也可能会减少因理财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另一方面,被返还的本金及收益或将闲置在账户中,无法产生收益。

不过,邓先生认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理财机构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产品投资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提前终止之后再购买新的理财产品可能是个更佳的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学教授胡继晔表示:“提前终止的情况增多,可能影响消费者对该机构理财产品的信心。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培养投研人才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水平,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优化产品结构。”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不要盲目听信所谓的“高收益”“热门”产品。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综合权衡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入、流动性需求等,同时了解产品合同的相关条款,理性投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