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作者:梁施婷
编辑:孙静芳
图源:资料图
1989年,中山在东边临海的滩涂大规模实施围海造田,用4.4万亩沙石、泥土填出的土地成为了今天的马鞍岛。
“我们想的是,围垦出来的土地种上十万亩甘蔗林,一路往南开发建设,以后可以啃着甘蔗骑着车,一路到淇澳岛。”参与中山围海造田计划的曾庆培回忆称。
曾经承载人们朴素愿望的土地,逐渐有了更大的梦想。芭蕉林、甘蔗地后来成为中山的临海工业园。2011年后,临海工业园开启扩容、转型的新历史。这里有了新名字——中山翠亨新区挂牌成立,其中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选址马鞍岛。
造一座新城,成为中山破局经济泥沼,在短时间内提升城市面貌、综合实力的重要出路。站在整个广东看,翠亨新区则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
翠亨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刘乔桥2018年来到翠亨新区担任招商干部。“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以前过来都没有条好的路,还要过钢便桥。”而到今年6月底,马鞍岛上35条道路将全部打通,刘乔桥说,如今马鞍岛基本有了城市形象,产业体系有了基础,真正有龙头企业扎根在这里。
今年6月底是翠亨新区等待多年的重要节点。建设7年的深中通道预计在6月底具备通车条件,这条连接深圳至中山、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通道让珠江口两岸牵起了手。
深中通道打破了深圳向西辐射的交通瓶颈,也改变了中山的商贸、产业地位。然而,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考验着中山如何造好翠亨新区这座新城。
1
造一座开放枢纽之城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翠亨新区的构想。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翠亨新区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发展路?
从翠亨新区前身的临海工业园来看,单靠自身并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2002年12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成立10年间,仅招引了40多个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传统重型制造业企业。
要走一条新路,最初翠亨新区的想法是向外合作,从欧洲找答案。
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中欧合作共建示范区工程,中山中瑞(欧)工业园蓝图逐渐在翠亨新区铺开。中山一度在瑞士苏黎世举办最高水平的境外推介会,与欧洲企业和商协会签下8项合作协议,涵盖投资、科研、人才与加强沟通对接等多方面合作,涉及投资金额3.6亿元。6年后,中山中瑞(欧)工业园有超过30个外资项目进驻。
2015年,深中通道的开建为翠亨新区再打开了一扇窗。
中山东进的意图逐渐明显。除了在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外,中山还将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
目前,翠亨新区确立了“4+X”的产业发展体系,其中“4”指健康医药、装备制造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X”则是指深圳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
深圳与中山双向奔赴,两地在2023年首次联手面向世界招商,明确了深中合作两个抓手:建设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和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同时珠三角首个跨越珠江口的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
“这几年来,翠亨新区招商引资70%的项目来自深圳。”刘乔桥表示,2023年翠亨新区完成了180亿元的招商引资签约任务,今年这个任务上升到300亿元,预计上半年能够完成150亿元的目标。
随着深中通道通车以及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即将建成,中山到香港陆路、水路也可实现50分钟之内即可到达。“深中经济合作区”以外,《翠亨新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还提出,建设“港中科创合作区”和与新加坡合作的“新中生物医药城”。这三个高水平开放的“朋友圈”带领中山成为一座开放的枢纽之城。
2
一桥架起“深中同城”路
在翠亨新区,湾区未来科技城是将深圳经验复制到中山的一次实践。
未来科技城由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与深业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国资企业共同成立的深中(广东)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后者控股的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中兴、华为等本土公司在科技园内相继成立。
深中(广东)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中海介绍,预计10月份未来科技城将完成所有的建设正式开园。目前,该园区内主要以新能源、生物制药、中医药等科技类的企业为主,理想目标是开园后即达到40%的入驻率。
未来科技城是在中山工业用地紧张的现实下的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试点项目,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
深圳是全国首创新兴产业用地(M0)概念的城市,随后广州、东莞、佛山、中山均在深圳的探索上推出各地新型工业用地政策。传统工业时代下,M1、M2还是M3类用地基本都是为满足单一功能的传统制造所设,与传统产业用地相比,新型产业用地具有“低成本、高容量、混合功能”的特点。
在2023年新一轮优化规划后,翠亨新区位于马鞍岛原规划超3000亩的居住用地,被调整为综合产业用地,综合产业用地总面积将达18600亩,占总建设用地的超40%。
刘乔桥表示,今年翠亨新区加大力度继续准备出让不低于2600亩的工业土地资源来承接更多的深圳的企业。这两年的工业用地足够容纳40至50家企业进入。
“孵化器+产业基金”的运作模式在深圳大获成功,也期待在中山落地。“到明年,未来科技城大概能达到15亿元的产值和税收,到成熟期大概要达到100亿元。”孙中海表示,未来科技园正在与深业资本公司、深业集团合作成立了1个园区和10亿元的基金,用于引导新质生产力在“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的布局。
与此同时,与深圳无缝对接的产业环境正在中山悄然发生。
“从最初几十个事项慢慢扩大到100多个事项,最终实现高频事项的通办,中山目前跟深圳的宝安、龙华两个区两边加起来一共有300多个通办事项。”翠亨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欧伟松表示,通过前期的渠道搭建,探索打通两地政务沟通机制,未来深圳与中山的事务办理可以更畅通,最终目标是实现在翠亨新区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服务,与深圳没有差异。
以人才为例,深中两地的人才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作为2条深中跨市定制公交专线之一,“中山国际人才港——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线路成为直接打通深中两地人才服务的桥梁。
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佳曼表示,中山人才港跟深圳前海人才港、宝安区人才港形成战略合作,接下来将会在人才服务、人才交流、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更深度合作。深圳、中山可以共享两地的人才服务平台,中山国际人才港可以作为前海人才港、宝安区人才港的中山基地服务深圳的人才。
“中山最匮乏是高校的资源,深中合作后,我们可以通用深圳高校在中山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共享两地的人才。”周佳曼说。
3
大湾区产业格局迎变
伊戈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未来科技城的研发中心尚未正式投入运营,已经在中山掀起了“鲶鱼效应”。冲刺10月份的开园,伊戈尔电气已经在中山进行招聘,并给予优厚的薪酬。
据了解,伊戈尔电气总部位于中国佛山,公司向全球市场提供变压器等能源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也是未来科技城首家签约企业。
“之所以在未来城科技城建立研发中心,是因为企业的客户来自于海外,无论是客户还是代理商,从香港、深圳、广州入境,是比较方便的,翠亨新区位于黄金内湾的几何中心位置,去湾区内各个城市大概一个小时车程是完全能实现的。”孙中海表示。
翠亨新区的区位优势不仅在于通过深中通道能够东连深圳,在整个环珠江口上,若以翠亨新区为原点,100公里的半径内还有5个国际机场、5个国际港口,还有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大自贸试验片区。
再加上中开高速、南中城际、中山港新客运码头、深中跨市公交等大湾区交通项目,中山成为珠江口西岸对接大湾区的“超级接口”。
早在2012年,戴思乐科技集团已经选择在翠亨新区投资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戴思乐科技集团董事长陈湘梅认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和供应链的完善,而深中通道的开通对这两点都大有帮助。
“比如说,在深圳宝安、龙岗有很好的配套性企业和资源,但是同时我们也相信深中通道对于我们链接江门、中山、广州以及佛山的供应链也更加方便,供应链在品质和交期上更有保障,在成本上更有优势。”陈湘梅说。
过去有测算认为,珠三角西岸的物流成本较东岸要高50%—200%,物流成本一度成为珠江口西岸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障碍。
也因为在中山出口物流成本较高,戴思乐一直以来以内销市场为主。深中通道开通,让戴思乐从去年开始布局了两个新的业务板块,一是渠道业务板块,在全国各地开始全面招商,希望利用大湾区非常便利的交通,从渠道的体系去拓展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全面启动企业的外销战略,未来客户从深圳、广州的会展来到企业园区越来越方便,能够与更多的外商客户做深度的互动和链接。
在中山从事内衣生产的港企颖雅集团COO李卓峰也对深中通道充满期许,公司出口经过深中通道前往香港可以节省半个小时,许多来自粤东的原材料运输也省下不少物流成本。
“深中通道的开通不只是中山和深圳的事情,是整个大湾区的事情。”采访期间,不少企业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交通的大变局让城市角色定位也发生大变化,中山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