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视障跑者:我在黑暗中看到光

2024-06-18 14:16:2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对话视障跑者:我在黑暗中看到光

每到周末,上海各大公园里常出现身穿橙色队服的特殊人群,为视障人士提供公益陪跑服务,热爱跑步的朋友大多听过他们的名号——“黑暗跑团”。2024年,上海市残联融媒体成员加入“黑暗跑团”,以下是数月体验后的一点感悟。

不能迟到的跑团

作为一名跑团新人,填完含有身高、配速、血型等信息的报名表,然后在活动报名的时候,勾选“第一次参加”就算入团了。“黑暗跑团”创始人程益说,之所以第一次要填写很多信息,也是考虑到了无障碍的需求,之后备战马拉松,就可以免除视障队员的二次填写。

“黑暗跑团”2016年成立于杭州,目前在全国21个城市设有站点,其中活跃志愿者最多的站点是上海,还吸引了很多高校学生与中学生参与,一些家长也会带年幼的孩子一起来参加。如今,受助人群已从最初的视障者扩展到听障者、脑瘫患者等多种类型。

为了参加每周例跑活动,这些志愿者和视障人士早上6时许就起床,坚决不迟到。例跑当天,会有志愿者早早地来为大家留好适合放物品的地方。为方便视障人士,大家还集思广益,摸索出一套颇具无障碍思维的存包流程:志愿者的物品自行拿取,而每个视障人士的物品则和商业寄存店类似,通过号码牌来分辨。

“你不能和他们说前方有石头,反而导致心理紧张。要时刻注意视障伙伴的配速,感受他们的步伐。”每次例跑前,志愿者李晶都会组建新聊天群,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任何人咨询注册事宜、如何领团服,他都会首先跳出来积极答疑解惑。

在新人培训的后半程,每位志愿者都需要蒙上眼睛,体验视障人士走路与奔跑的感受。不少人有点紧张,面前漆黑一片的瞬间,恐惧感油然而生。李晶说,正是这种换位思考式的体验,让大家增进了对助盲的理解。

陪跑绳系着祝福

跑步开始前,志愿者会交给主陪跑者一根陪跑绳,这根陪跑绳由跑团成员亲手制作而成,也系着志愿者对视障群体的美好祝福。

在跑团里,大家总能第一时间认出王群琴,因为她有一条非常漂亮的导盲犬。她到今天都记得,“2017年第一次来跑团的时候,我是带着速效救心丸的,跑步就更别谈了,当时志愿者老师始终鼓励我试试看”。如今,王群琴已经参加了多次赛事,“而且在跑团,没有人会问你伤心的事情。大家来就是为了开心,跑步就是开心的呀”。

有时,视障伙伴还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次新人培训课上,李晶请“95后”视障伙伴张海滨带大家试试看陪跑的感受。有位志愿者新人不太熟悉道路,导致张海滨的膝盖不小心撞到花坛旁的柱子上,他反而笑着安慰对方。为了让陪跑者放心,他还展示了在其他地方跑步时摔伤留下的疤痕,“这很正常,跑步摔跤对我来说是常事”。

每次陪跑时,都有视障人士感慨,不曾设想自己有一天还能跑步,甚至感受马拉松的魅力。因为多数视障人士都是长期缺乏运动锻炼,身体素质欠佳。一位68岁的视障者最近刚为自己起了个新网名“金新瞧”,他说,自己以前因为不出门的缘故,所以体型和体态都不好,如今他不仅瘦了下来,而且敢于走出家门了,“我对每个周末都很期待,参与跑团活动很开心”。

正是这份共同的期待,跑团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几位志愿者回忆,“有些团员连大年初一都来了”。

视障者鼓舞志愿者

跑团里,志愿者甘露被亲切称作“大队长”,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她觉得公益和运动都会让人心态年轻。2020年,一次偶然的“黑暗中对话”体验,让她了解到视障群体,“我不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共同做一件好玩的事情”。甘露记忆深刻的是陪伴一位60余岁的视障者老穆参加比赛,对方曾经身患疾病,手术后逐渐康复,现在每天坚持锻炼,她被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是他们鼓舞了我。”甘露觉得,在跑团做志愿者的经历,也为自己提供了许多能量。

赛事总有终点,但无障碍建设与助残事业,永远在路上。有志愿者谈到,如今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和建设逐步规范,跑团的视障伙伴抵达地铁站,就会有站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忙送到指定位置。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个群体,期待会越来越好,生生不息。胡启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