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才少女”不是苏北人,也不是中专生

2024-06-18 15:12:4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如果“天才少女”不是苏北人,也不是中专生

一夜之间,姜萍成为了当下中文互联网上最火的女孩。

姜萍的故事简直像童话般完美:在老家的中专学习服装设计的17岁苏北女孩,偶然间被自己的老师发掘出了数学天赋;继而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这份天赋以及对数学的巨大热情,以第12名的成绩,与一众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参赛者并肩杀入国际数学竞赛的决赛,成为唯一一名入围的中专生。

“天才少女”全网刷屏,对于姜萍成绩真实性的质疑也随之出现。经历了过往种种“造神”事件后,这样的质疑已然成为互联网舆论场上的某种“应激反应”。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基于学术与专业的理性探讨分析之外,围绕姜萍的讨论有两个关键词被反复强调:苏北与中专。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姜萍不是一个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中专女生,质疑的声浪是否就会小一些呢?换言之,是否仅仅是因为“苏北人”与“中专生”这两重身份标签,才让姜萍不得不承受这些质疑呢?

英雄不问出处,然而恰恰是“出处”,让姜萍成了被针对的焦点。事实上,姜萍参加的这项赛事,一大卖点就是平等参与,不设参赛门槛。纵观赛事主办方公布的802人决赛入围名单,其中确以国内外名牌高校在校生居多,但也不乏高中阶段学生甚至初中生的身影。比如,名单中排名第715位的选手,就来自浙江绍兴的一所初中。

姜萍被刻意强调的姜萍“中专生”身份,反映出长期以来社会对于以中专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认可度有限。不少家长甚至怀有偏见,不愿子女上中专和职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始终较低。以籍贯与学历作为出发点的质疑,潜台词不外乎是认定中专,尤其是苏北地区的中专,不可能诞生出这样一个数学天才。而作出如此判断的依据,则大概率源自长期以来一系列关于“苏北”和“中专”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又指向同一个现实问题,即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均衡发展,是我国公共教育的方向性要求。就在姜萍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刷屏的几天前,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到2030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省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江苏方面在方案中做出了具体规划部署。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省内发达地区不得从苏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不可否认,江苏省内的经济发展总体呈“南高北低”态势。2023年,姜萍所在的淮安市GDP增速虽然达到7.8%,与宿迁并列全省第二,但是绝对量在江苏所有13个地级市中仍为倒数。将“禁止挖墙脚”写入政策方案,恰恰说明苏南与苏北在教育领域的差距切实存在。

刻板印象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破除这些刻板印象,更需久久为功。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姜萍以“天才少女”的身份出现在舆论场上,恰恰说明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大批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浇灌下,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被拉平、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正在逐步提升,这也就使得潜能超常发挥、在某些领域闲庭信步的少男少女们也能出现在苏北的中专里,而不至被埋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