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浅析

2022-07-18 17:38:45 - 市场资讯

作者:冯纪昆

一、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发端于西方成熟经济体。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绿色金融实践历程中累积了较多典型绿色零售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经验,其中的绿色理念及金融创新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零售业务学习借鉴。

1.国内外绿色零售金融产品现状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面向个人及家庭客户,在节能建筑、汽车、信用卡等领域推出了相应的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见表1)。

商业银行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浅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资产业务方面,部分银行在绿色消费贷、绿色节能贷、环境权益等领域创新推出绿色住房贷、绿色建筑按揭贷、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为银行传统零售信贷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负债业务方面,绿色储蓄卡、绿色债券业务是商业银行绿色零售业务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方向。在中间业务方面,绿色信用卡、绿色理财成为商业银行积极创新发展的方向。详情可见表2。

商业银行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浅析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现已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金融向个人业务领域的延伸探索,虽然推出的产品大多还未形成规模,但其产品创新思路值得研究借鉴。例如,浙江省衢州衢江农商银行于2021年8月推出了全国首个基于个人碳账户且面向个人发放的绿色信贷产品“点碳成金贷”,为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支持“双碳”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中信银行于2022年4月推出了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该平台经授权后采集用户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计量用户碳减排量并计入个人碳账户,后续还将引入绿色出行、二手物品回收等更多低碳场景,方便用户将积累的碳减排量兑换成一定权益,由此激励用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产品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核心供给部门,置身于传统消费金融产品转型发展和新型市场开发培育的窗口机遇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日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在信贷结构、信贷规模、产品体系及价值贡献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是绿色金融产品承贷主体存在结构调整空间。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全年增加3.86万亿元。从承贷主体观察,企业绿色贷款占比达九成,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绿色金融信贷资源仍高度集中于服务企业端,面向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仍亟待积极开发。

二是绿色消费识别及其生态价值转化面临挑战。我国银行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如果不能联合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共同推动构建全方位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任何金融机构都不具备广泛满足并大力推动全民绿色消费所需的社会公信力。其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结合的角度,国家需建立并完善统一的绿色消费标准和评估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打造绿色消费核心驱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识别和确认绿色消费行为及其环境价值的基本前提。例如,在减排减碳方面,目前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针对生产企业,居民消费层面的节能减排尚未切实纳入计量。最后,商业银行缺乏支持个人绿色消费的有效激励机制及成熟手段工具,使得绿色消费不易于通过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商品在消费流通领域的绿色价值转化。

三是绿色信贷管理行业标准有待完善。现阶段,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整体滞后于绿色金融业务的现实发展,绿色金融标准统计口径不够统一、标准不尽完善。一方面,监管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与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融资专项统计制度》虽然同样基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编制,但两者在细分领域的统计范围有所不同,譬如较人行同类制度,银保监会制度则增加了对新能源整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客运铁路建设、绿色航运等产业项目的涵盖。另一方面,绿色信贷标准的业务类型覆盖还不完备。虽然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已发展多年,但从2012年原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出台以来,监管部门发布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银行评价实施规范等绿色信贷的标准和统计要求,几乎都是针对法人绿色信贷业务,尚未出台针对个人绿色信贷业务的细化标准。持续完善并构建全面统一的标准指引,才能切实帮助商业银行在研究设计个人绿色信贷产品时,制定符合监管要求的具体产品信贷政策及实施细则,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绿色信贷业务措施的操作规范性。

四是个人碳账户体系及应用仍需加快建设。商业银行深入开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的一大基础是与相关政府及监管部门充分联动,实现个人碳信用的有效采集和标准化应用。但国内目前还尚未推出将个人消费者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相关机制。早在2018年初,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全国首创“个人碳账户”,指导辖区银行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参照原北京环境交易所碳排放的权威标准,综合折算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碳积分,大力推动银行个人碳账户的场景应用,实现个人碳账户在金融场景应用领域创新。截至2021年8月,衢州市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开立个人碳账户144万户,累计减少碳排放量4329吨。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也积极探索打造基于个人碳账户的绿色金融产品。此类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在提供有益参照的同时,也表明当前我国“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及其金融场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首次将“绿色发展”提升至战略层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3060”双碳目标推动下,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1.明确个人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

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商业银行应尽早明确个人绿色金融业务在绿色转型中的战略意义与地位,从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产品体系、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个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全方位打造个人绿色金融产品。

对于现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应基于ESG评价体系,考量各产品的现有商业模式、授信准则、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合作是否符合ESG评价要求,审慎评估既有零售产品的客户准入、授信方案的绿色环保因素等,研究在零售风险模型中逐渐引入绿色评分因子,避免过多奢侈型消费的个人融资支持,稳健提升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水平。

2.加大对绿色消费领域及市场需求的宏观研究

《“十四五”推动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政策建议》指出,在中国,衣、食、住、行(及通信)、用(生活用品及服务)占居民消费的76%,商业银行可根据“十四五”规划指引,在上述五大领域优先研究发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另根据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在未来15年内将不会产生明显变化,而衣、食、住、行、用五大领域也是居民消费构成中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单位绿色产品消费对整体经济拉动和资源环境绩效改进作用明显。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也应着手研究,在“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推动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服饰、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等领域个人绿色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

3.强化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应顺应金融科技发展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转变趋势,提前规划建设绿色零售业务运营系统,除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也要加快与之配套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化转型进程,利用手机银行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引导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发展。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降低传统业务运营和能耗成本,也能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创新平台。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构建与业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对绿色产业政策和贷款客户的研究,提高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预判能力;切实开展零售客户绿色信贷管理专项研究,探索构建个人绿色信贷风控模型或引入相关风险评价因子;完善贷后管理手段和工具,增加对信贷资产的绿色维度专项监测和预警。

4.分步推进个人绿色信贷产品体系构建创新

商业银行零售体系可探索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优先投放绿色信贷资源,同时加快绿色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创新。第一阶段,强化市场有所实践的绿色信用卡、绿色汽车消费贷等产品的功能创新。面向个人绿色交通出行、绿色建材改造、生态农产品消费、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等诸多绿色领域的日常消费资金需求,完善信用卡、个贷等产品功能,打造银行社会品牌形象的同时构建个人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种类。第二阶段,依托政府绿色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推广个人碳账户(如碳积分、碳信用等),通过个贷、信用卡分期、融资租赁等产品,满足客户对节能环保产品大宗消费的资金需求。比如,将个人碳信用资产应用于信用卡利率优惠、透支积分、消费让利的产品设计,研究信用卡分期付款或循环透支中传统信贷评分与个人碳信用的有机结合,以及基于农村消费能力提升背景下的信用卡下沉市场的转型研究。

5.加强科技应用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运用:一是运用金融科技搭建个人绿色资产捕捉、识别、打标、溯源和环境效益测算系统平台;二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个人绿色金融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报送管理、风险监测和绩效评价;三是运用物联网和AI技术,获取、记录个人绿色减碳消费行为数据,形成个人碳信用画像;四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记录各类个人金融基础资产,设计发行多品类绿色低碳金融产品,促进支持客户绿色低碳行为;五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绿色低碳偏好客户推送适宜的绿色低碳生活信息或金融产品。

6.加强绿色消费信贷产品业务推广

发展绿色消费信贷产品不能仅停留在执行国家政策要求的层面,更要具备真正把它作为开发商业银行可塑性产品的能力。事实上,随着社会各界对环保标准要求不断提升,供给侧生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需求侧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同时,绿色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持续加快,绿色信贷产品终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来源。

因此,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绿色信贷产品的业务推广,提前研发设计操作性强的落地推广方案,以提升绿色信贷产品社会接受度及客群触达面。探索绿色零售业态、培育绿色消费习惯,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绿色零售信贷发展规划,优先发挥绿色信用卡、绿色消费贷款两大类产品的的支持功能。

通过不断完善个人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有益帮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开拓国际视野,寻求与国际领先机构合作交流机会,吸收创新元素,结合实际,强化产品创新,践行高效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关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前景,也代表着企业的责任担当。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2年第7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