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信物①丨证照变迁 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2023-07-18 15:28:06 - 中国经济新闻网

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信物①丨证照变迁 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证和照就像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工商登记制度、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增长的市场主体在中国经济的“大海”中“如鱼得水”。未来,改革的深化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实现“水大鱼多”“水大鱼大”的循环。

用权力的“减法”换市场主体获得感的“加法”

“我们当时是试点,一开始叫‘一照一号’,很受市场关注。现在老照片已经不多了。”2023年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科,工作人员津津乐道地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着当年的改革。2015年,石景山区率先在北京市试点“三证合一、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改革,并于当年5月20日发出北京市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号”营业执照。至今,这些弥足珍贵的改革信物仍然静静地躺在市场监管部门的电脑里。

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信物①丨证照变迁 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2015年5月20日,石景山区发出北京市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号”营业执照。图片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科提供

在2015年我国证照合一改革前,要想开办一家不需要许可的普通企业,至少需要办理3张“身份证”: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质监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的登记证。正因为如此,“三证合一”曾被认为是商事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

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信物①丨证照变迁 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历史记忆见证沧桑巨变。改革啃下的“硬骨头”,现在已经成为了文物。在探寻改革信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北京税务博物馆地下一层,看到了北京市正式实现“三证合一”后的第一张营业执照。有意思的是,这张盖着工商部门印章的营业执照,是2018年4月的税法宣传月期间由北京市国税局捐赠的。这或许更加彰显了改革的历史价值。

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信物①丨证照变迁 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我国“三证合一”前后实施的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以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多证合一”等证照合一改革,让大量创业者敲开了市场的“大门”,也敲开了梦想的大门。

有着十几年创业经历的北京华鑫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甲华深有感触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很早以前,去不同的部门办事,需要带不同的证,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现在,营业执照上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经营范围增加了不少,无论是投标,还是去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单位办事,都很方便。现在全程网上办理,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真挺好的。”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行政主管余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以后,尤其是电子营业执照的开通,企业办事人员方便了。比如,企业年报事项“多报合一”,很多数据不用再重复计算填报,需要填报的数据清晰明了,一键确认就可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马晓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改革的红利很明显。随着“三证合一”后的一系列改革,企业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平均用时都大大缩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增企业中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的占比大幅提高,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也为社会就业创造了新空间。

用改革的“加法”换市场主体活力的“乘法”

“2023年前五个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0%。”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19年,石景山区就全面进入企业登记“壹时代”,开办企业实现1日内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和发票,变更企业实现1日内办结。

6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石景山区企业开办大厅看到,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认真地工作着,现场只有个别前来办理业务的人,并没有长时间等候现象。在这个大厅中,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多部门组团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全办”“一册导办”“帮办助办”“评议督办”……持续创新的服务成了企业创业的“服务器”。

这是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决定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2014年,国务院出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我国商事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十年来,随着注册资本从实缴改认缴、从“先照后证”到“证照分离”、从改革注册登记到精简经营许可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我国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下降。同时,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由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23年1月的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持续稳定在70%左右。

回顾改革历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吴长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高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商事登记改革基础进一步夯实;高效率深化登记便利化改革,企业办事体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高标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降低准营门槛取得新进展;高质量支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发展,保市场主体取得显著成效。

“商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是一场全面的服务创新,是一场持续的市场活力释放。”马晓白说,目前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减流程、减环节、减时间”的阶段,进入到深水区。

马晓白建议,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例如,在“简政放权”方面,要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审批成本。在“加强监管”方面,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加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加强智慧监管和技术创新,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在“优化服务”方面,要强化社会、市场、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训和指导等。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了企业办事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加快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要重视质量、认证、检验等方面全国统一规则的刚性化,斩断重复监管和审批的利益链,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