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闻人的“诗和远方”

2024-07-18 04:47:47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一个新闻人的“诗和远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从20多岁起,同事朋友就称呼冯燕平为“老冯”,冯燕平对此十分高兴,她说:“新闻人要让同事放心、让读者信任,这个称呼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从采写深度文章,到负责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报道,再到主持内参评论部工作,对职业的热爱,陪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内参评论部副主任冯燕平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的严寒酷暑,也换来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华秋实。她先后获得呼和浩特市三八红旗手、呼和浩特日报社“名记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找对切入点让文字活起来

    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是冯燕平采写稿件一贯秉持的原则。

    十多年前,冯燕平接到任务去回民区厂汉板村采写千人吃糕宴事件。在当地,吃糕是庆祝大喜事的风俗。回民区厂汉板村作为城中村改造项目,不仅没有集体上访和“钉子户”,村里还办起了千人同庆吃糕宴。从哪里切入才能把稿件写得生动、有亮点?

    与有关领导、村干部和村民们多次交流后,冯燕平最终选择以该村外嫁女岳秀珍回村的感受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并以她爽朗的笑声拉开了千人吃糕宴热闹喜庆的场面。

    稿件挖掘千人吃糕宴背后的细节,讲述厂汉板村通过制度设计解决了农民失地失业、村民“种房”、开发商与村民争利等问题,从而实现让广大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中成为最大获利者的故事,体现了回民区委、区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让回迁居民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厂汉板村的千人吃糕宴》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了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呼和浩特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许多旗(县、区),纷纷到厂汉板村调研取经。

    脚沾泥土才能写出好新闻

    《毛林子——驮着梦想追太阳》一稿,是2014年冯燕平利用国庆假期深入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清水河县毛林子村体验山区农民秋收生活时完成的。当时,村里没有通公路,她步行进入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目睹了农民的辛苦与渴盼。一周的体验采访让她了解到农村秋收的艰辛:山大沟深出行难,农忙时节,几代人都是驴拉肩扛,把一年的收成一点一点从山上往下搬。尽管当时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打通“自然村”公路的相关政策,加之地区财力所限,每年春播秋收时节,政府只能雇用铲车平地,以解燃眉之急。她将采访到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路终于打通了。

    25年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冯燕平坚信双脚必能丈量出好新闻。为采写马路黑洞吞噬13岁少女的新闻报道,冯燕平冒雨骑车几十公里,到事故现场暗访。为帮下岗女工王改莲圆父亲为捡拾弃婴落户的心愿,她数十次奔波于相关部门,最终八部门联合办公,圆满解决了户口问题。

    近年来,她采写的《兰希鹏把笨鸡蛋带进人民大会堂》《小井盖问题“摆上”市委书记办公会》《王喜莲让土豆卖上苹果价》《蔬菜大棚里开起创先争优会》等多篇鲜活的报道,均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用暖新闻回应社会关切

    2020年,在呼和浩特疫情防控中,冯燕平作为派驻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特派记者组负责人,和其他几名同事在指挥部办公室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每天除了完成会议报道任务之外,还要随同呼和浩特市委主要领导深入医疗、防疫、隔离场所、车站机场、街道社区、生产企业等重点地区、重点岗位一线调研。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监控室里,她看到了温馨的一幕:一对小宝宝因父母感染被隔离治疗无人看管,被指挥部安顿到了这里。屏幕中的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精心照顾两个孩子的情形让人动容。职业敏感告诉冯燕平,这是一条暖新闻,能回应社会关切,正面引导民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于是,《妈妈不在身边 身边都是“妈妈”》一稿在《呼和浩特日报》的显著位置刊发,对全市上下战胜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生不只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冯燕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前几年,在呼和浩特市妇联的支持下,她牵头成立了由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及旗(县、区)四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敕勒川女记者合唱团”,还建起了“女记者之家”,让忙碌中的女记者有了一个交流、放松的“温暖之家”。

    岁月流淌,时光飞逝。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新闻老兵,冯燕平依然忙碌在一线。这几天,她正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举办的2024年首场“文明新风进万家”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直播做准备,撰写解说词、指挥调度直播车。她说:“能量来源于热爱,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