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吴兴打造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治理中心

2024-07-18 08:0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走进有着“长三角之心”之称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抬头可见“天空蓝”,俯首皆是“生态绿”。如画风景,离不开跨部门协同共治的守护。

吴兴区以绘好“新时代山水清远图”为目标,积极探索县域生态综合治理新模式,由区委生态办牵头,联合当地生态环境、自规、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打造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治理中心,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业务融合、队伍统一”的生态治理“大家庭”。

变“各自为战”为“联动共治”

处理生态问题涉及部门多、专业要求高、鉴定难,后期整改难、成本大,价值转化渠道窄、见效慢等问题。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变部门“各自为战”为“联动共治”,用一个芯破局“九龙治水”的难题。

“我区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自2023年6月起,打造生态治理中心,通过体制的改革,阵地的融合,机制的整合,提升源头防治的生态治理能力。”吴兴区委生态文明办负责人姚谢谢介绍。

走进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2800平方米的区域设置了宣防宣教区、联勤防控区、督导督办区、行刑衔接区、情报研判区和检验检测区六大功能区。该中心详细梳理了各部门涉生态业务事项和工作流程,成立联合党支部,由区委生态文明办统筹管理,区生态环境分局、公安分局环侦大队、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态科等三支队伍整建制实体入驻,归并行政部门生态业务事项50余项。

“中心不是代替某个部门的业务职能,而是按照‘去部门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做原来一个部门想做而做不到、做不好、做不长的事情,由6个高频联勤单位共12名工作人员常驻,由每天的中心轮值主任统一指挥调度,开展日常工作。”吴兴区公安分局环境犯罪侦察大队大队长叶俊辰介绍。

如今,生态治理中心将各个部门拧成了一股绳,遇到问题大家随时就能现场会商,集体行动。

“比如,原来各部门条线上各自发起联合执法,部门之间要靠打电话、靠人情关系来沟通。现在,由中心汇总各部门需求,合并同类项,统一下发指令,组建各部门参与的一支队伍,通过一次上门检查全部事项。互相之间在门口喊一下就好了,很方便。”吴兴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陈云杰介绍。

企业接待部门检查的次数少了,中心还为企业制定了“生态体检报告”,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剖析原因、提出优化建议,指导企业更加安全、规范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防患于未然。

湖州和盛染整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在联合执法检查后,收到了一份“健康建议”。“报告指出公司危险废物台账记录不规范,我们在内控制度落实方面确认存在薄弱环节,在整改的同时,也将及时对内控制度查漏补缺,确保企业绿色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一双眼睛发现生态问题

生态治理中心运行以来,吴兴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巡查处置效率从原本3天下降至1天,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从“治”走向“防”,主动发现的案件占比从原来的不到三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二多。高效能是如何实现的?

在生态治理中心,“吴兴生态治理联勤在线”集成平台就如同一台总引擎,牵引着整个中心的运行,“水陆空”全方位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违法线索,让各职能部门都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平台汇聚各部门生态数据5.8亿条,形成‘生态要素库’,工作人员对其中的信息数据进行研判和初筛,分成事件、行政和刑事三大类统一下达处置指令,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情况,协调全区层面会商,三大类事项处置完毕后都要求反馈结果,等于说是一双眼睛发现生态问题,实现早发现、早介入、快处理。”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吴兴分局党组成员、应急中心主任章陈力分析道。

“飞手请就位,现在中心指令东片A区无人机对东苕溪进行巡查,重点发现水面漂浮物和污水偷排,起飞。”伴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记者看到,无人机巡航抓拍的图片和视频立即实时回传到“吴兴生态治理联勤在线”上。

“东苕溪是湖州的母亲河,吴兴段全长50公里,以前执法船巡航需要1小时,现在无人机仅需20分钟,时效性大幅提升。”章陈力介绍,生态治理中心整合了全区各行政部门的6台无人机和3名专业飞手,把全域划分成6个片区,针对不同的生态要素特点开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巡航。

打处涉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时间是第一要素。这两天,无人机在巡查中心附近的河道时,发现了一处排污口。“初步判断是生活污水,先取样!”不到5分钟,生态环境、公安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人员马上到达了现场。

“河岸所在区域正在施工修建人行道,一般不会过去,散发的气味很难闻到,从无人机的高度可以辨认出水的色差十分明显,大大地提高了发现问题的精准性,包括死角盲区。”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长李家焕说。

同时,该平台还整合了各职能部门的高空鹰眼和前端感知资源,建立了水、土、气、林4类共11个巡查场景,并打造了“万群千眼”网络巡查系统的生态版,将农贸市场、运输车队、农家乐等与生态关联度高的微信群纳入管控视线,及时发现涉生态问题。

研判分析推动源头治理

在生态治理中心二楼情报研判区,工作人员正根据“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里的各类涉生态数据,分析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生态风险。记者看到,只要点击其中一条河流,地表水检测点、重点排污单位、危废产生单位、历史非法捕捞警情等周边各类生态要素一览无余。

有了“智能大脑”分析研判,及时预警,去年8月,一起部督废机油运输案件就由此攻破,34人被抓获。

吴兴区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梳理了历史前科人员、高危地区人员、关联高危车辆,形成了以重点人、重点车、高危车和重点路线4个标签为核心的预警模型。当人员和车辆进入危废产生单位附近区域,车辆与人员进行匹配,就会触发“智能大脑”的管控预警,结合全市危废企业分布特点,针对性开展分析研判,自动派发指令给相关部门。

“通过分析车辆轨迹,我们发现这辆大货车途经汽修店这些高危地点,正在运输废油桶,如果没有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这些企业名录,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它运输的是什么。”叶俊辰说。

“智能大脑”将生态风险按行业领域进行分类汇总,形成风险库。经联合会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政策研究后,生态治理中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基于高危地点、高危人员的个案管控策略,并依据专业性的分析报告,由中心下发全领域、全区域的行业专项整治方案。

今年年初,吴兴区倾倒渣土案件高发。生态治理中心相关部门对前期破获的案件和模型预警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分析,发现青山、埭溪等104国道沿线是此类案件的高危区域,晚上10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是高危时段,外地牌照工程车是高危车辆。根据分析研判,104国道是南北交通主干道,高速监管较严,地面道路监管相对薄弱,特别是晚上和凌晨,监控覆盖面也不够全,且当时某地重大工程较为集中,源头管控存在盲区。吴兴区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经过为期3个月的治理,共办理案件16起,新增监控点位78路,此类举报警情下降52%。

“以前这些案件往往要等到发生污染环境的后果再开展打击整治,案件办了、人抓了、钱罚了,工作就结束了;现在,把事后的查处,提前到了事前的预防,把打处从终点变成推动源头治理的起点。”章陈力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