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 王秋举:黑土地上唱响青春之歌

2024-07-18 09:30:37 - 中华儿女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陈晰

编辑 | 赵汉琪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有一片特殊的水稻田,说它“特殊”,是因为稻田里不仅种着水稻,还养着小龙虾、河蟹和鱼。几年来,这片特殊的稻田让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真切地尝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甜头。

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 王秋举:黑土地上唱响青春之歌

王秋举是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也是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从2018年开始,她带领学生来到公主岭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依托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攻关。师生们扎根农村,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搞创新、解民生、治学问。

经过几年艰苦探索、反复试验,科研团队掌握了一套适合吉林省特点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且填补了小龙虾在北方寒地养殖的空白,让小龙虾养殖成为东北农民发家致富的新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作为东北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保护黑土地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引擎’,着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型、创新型、实用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本领,用青春智慧和勤奋汗水,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王秋举说。

把事业扎根在农村

王秋举出生在长白山脚下的白山市,小时候在城里上学,但是一到寒暑假她就来到农村的亲戚家生活,家乡的白山黑水承载着她童年的美好回忆。“我喜欢农村”,王秋举坦言,“我也愿意将自己的事业扎根在农村。”

这种情怀伴随着她成长,并最终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高考时,王秋举选择了西南林业大学。在大学期间,王秋举深入学习了水产养殖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习和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模式。王秋举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这一领域。本科毕业后,她先后在云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成为吉林大学水产养殖系的一名教师,继续专注于水产养殖技术尤其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

2018年,经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牵线,王秋举得以和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了稻渔科技小院。“经过考察,我们发现这里是吉林省黑土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区域。”王秋举带着学生在这里探索“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水稻田里养鱼、养螃蟹、养小龙虾,增加一份养殖收益的同时,稻米的品质也能得到提高。

王秋举回忆,当时吉林省的稻鱼综合种养还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大家都知道这个模式好,可是具体怎么做?都不清楚。我们带着一些技术来,但也不是很有经验,也是在实践中摸索,一边学习,一边指导。”王秋举说。随着技术团队给农民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将种植、养殖技术优化,很快收到了成效,产量提升了,收益增加了,合作的农户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逐渐认可。

填补吉林省养殖小龙虾空白

科研团队的第一个项目是稻田养蟹技术。在东北的稻田地里养螃蟹,还要想办法养得跟在南方的个头一样大。王秋举和她的学生们从南方运回蟹苗,在实验室对螃蟹进行体质强化试验,尝试喂养饵料。为摸索出一套适宜本地的放养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准确参数,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师生们长期在稻田里摸爬滚打,反复试验,最终创新研究出“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

王秋举介绍,传统的稻田养殖虾蟹模式,不能实现机械化插秧,且缺乏放养密度、苗种质量等判定标准。而“双边沟+分箱式”插秧模式,是在传统四面环沟的基础上,改为对侧边沟,使得虾蟹饲料投喂区域相对集中,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更便于机械化操作。经过实验显示,相比只种水稻,采用“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的稻田养蟹模式和集成技术,亩综合增效利润可达1000元以上,效益相比单一种植水稻来讲实现了翻倍。

除此之外,这一模式对于稻田土质也有一定的改良作用,虾蟹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打洞、爬行等日常活动可以疏松土壤结构,改善土质。并且,稻渔综合种养也对农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能使虾蟹成活,就必须使用有机肥、低毒性除虫除草剂,因此也能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通过一地两用,既能保持水稻的优良品质,提升基地生产效益,使村民丰收之际收获满满,又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王秋举介绍,“双边沟+分箱式插秧”模式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目前,已在吉林省推广超过10万亩。

填补寒地养殖小龙虾空白

模式的成功推广让王秋举增强了信心,紧接着,他们又把研发重心放到了经济效益更好的“稻田养殖小龙虾”研究上。

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 王秋举:黑土地上唱响青春之歌

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龙虾养殖早已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在寒冷的东北,养殖小龙虾却没有那么容易。王秋举介绍,首先是繁育技术难题。因为小龙虾要越冬,到第二年才能繁殖。越冬的过程就需要能耗很高的温室,这导致小龙虾养殖成本大大提高,难以实现产业化。此外,一些水产行业的专家也一直在尝试从南方引进苗种,但是却一直没有解决小龙虾水土不服的问题,运来的小龙虾总是难以成活。“我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辈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探索。”王秋举说。

经过7年的努力,科研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中间培育”技术,破解了北方寒地养殖小龙虾的难题。王秋举介绍,中间培育技术就是在小龙虾刚破膜的幼苗阶段就从南方运过来,在吉林当地进行进一步培育,使之适应当地环境,在体积达到3-5公分之后,再放到稻田地里养殖。通过中间培育技术,大大提高了小龙虾虾苗在北方寒地环境中的成活率。

王秋举说,现在回头看,很多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在未知中摸索时,确实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来驻村之前,就有前辈跟我说,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干成的,而且你会遇到很多挫折。”王秋举说,自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挫折和困难比她想象得还多。

在很多人心目中,小龙虾是生命力很强的一种生物,在脏水沟里都能成活。其实小龙虾也有它娇气的一面,比如它会“晕车”——经过长途运输的小龙虾,总是在到达一段时间之后陆续死亡。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王秋举和学生们反复研究,寻找原因。小龙虾出苗是在三四月份,这时南北温差很大,小龙虾难以适应。因此,在运输之前,在当地先要把水温适当降低,在飞机上再次进行调整,到达后及时转移到温室大棚里,进行精准的水温调控。这样减少了巨大温差对小龙虾的影响。此外,缺氧也是造成小龙虾长途运输后死亡的原因。因此,在空运的过程中,要在容器内进行充氧。刚运来的小龙虾只有蚊子大,如何喂养也很重要,团队还研发出一系列饵料的配制技术,在小龙虾幼苗开口阶段,为幼苗摄入高蛋白、保证身体发育、增加存活率而专门配置的饵料。这样,经过“缓苗”过程的小龙虾,终于可以在运到北方之后健康成活了。

科研过程中,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的研究方向,很多人不看好,甚至对他们冷嘲热讽。“有人说我‘缺心眼’,放着干干净净的地方不待,非要到农村去,把学生也搞得那么苦。实验室那么好的条件下都做不成,你们几个人到农村就能搞成了?”王秋举坦言,面对困难和打击,自己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咱们做苗种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吉林省有1200万亩水稻田,拿出来1/3搞稻田养虾的话,对苗种的需求量就是100亿尾,并且资金回笼很快,只需要两个月时间。这笔账一算,还是下决心继续做下去。”

土地给了她力量

从2018年王秋举带领团队来到南崴子村,到现在已经过去7个年头了。村里人都熟悉了这个头戴草帽,脚踩泥土的大学老师。晚上有空的时候,王秋举经常带着孩子到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跟老乡介绍稻渔共生技术,邀请他们到试验田里看看,让很多农户了解到了这个致富的好方法,纷纷加入合作。

王秋举回忆,她刚来南崴子村的时候,大女儿才一岁多。幼小的孩子离开妈妈,总是生病。同样在吉林农业大学任教的丈夫带着孩子也搬到了村里,和她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开始,他们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幼儿园,但是不久后幼儿园停办了,城里的幼儿园又太远,孩子就在村里和小伙伴们玩,跟着爸爸妈妈每天泡在田里。后来,小女儿出生了,王秋举的妈妈也搬过来,帮她照顾孩子。

刚来的时候,一家三口和两个学生就住在农户家里。为了离实验一线更近,他们在田里安置了几个集装箱改造的简易房屋,最忙的时候,吃住都在集装箱里。夏天,集装箱里闷热异常。吃饭的时候大家轮流吃,因为要有人在旁边驱赶苍蝇蚊子。初期科研经费紧张,团队只能在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一个半废弃的水泥池里进行小龙虾苗培育。在小龙虾刚刚运来的时候,他们双手浸在水里数苗,房间里没有空调,浸湿的手在寒冷的空气中很快被冻得僵硬。数苗往往一数就是两天一夜,实在困了就轮流在旁边桌子上趴着休息一会儿……对于这些,王秋举坦言,这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日常,自己并没有把这些当作是困难。“虽然我们住在集装箱里,环境比较简陋,但每天早上起来,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从春天生机盎然的绿色,过渡到秋天的金黄色,再到收割后又变成一片油亮的黑土地,心里觉得很平静很有力量。那也是在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色,体会不到的感觉。”王秋举说。

为农村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在科技小院的生活,有失败挫折,也有成功的喜悦。最让王秋举高兴的,是她的学生在科技小院从学习研究到自己创业,闯出一条技术成果转化的路。

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 王秋举:黑土地上唱响青春之歌

“我的学生都非常能吃苦,有抱负,也很有闯劲。他们跟我说,‘老师,学会了技术,我们要自己创业’。我说好,我全力支持你们。”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伊通成立了吉林省首个寒地小龙虾苗培育基地。今年,基地培育出来的四五百万尾小龙虾苗会发到吉林的稻田地里,吉林人能够吃到本地养殖的小龙虾了。

王秋举说,科技小院有三个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特别对于高校来讲,要把人才培养排在首位。

“中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乡村振兴,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我觉得科技小院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王秋举感慨地说,“我们的硕士研究生长期驻扎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提升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他们也在扎根农村的过程中,找到了创业的机遇和事业方向。”

扎根乡村的科技小院,不仅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也在田间地头中找到了学问精进的方向。过去五年间,小院师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期刊论文4篇,已有9名研究生从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毕业,继续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

王秋举说,在农村这几年,每到插秧季节,自己都忙得脚不沾地。手机电话响个不停,这家请他们过去看看,那家让他们去指导一下,都很着急。“农村的技术人员还是很缺乏的,需要大批懂技术的青年人,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王秋举呼吁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带着技术,带着资源,下沉到农村一线。“农村的广阔舞台对青年人来说,也是大有可为的。”

展望未来的工作,这位青年农业专家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前景充满信心,“随着在多个地区的落地推广,一些合作社已经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升级换代的版本。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总结、更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用现代农业技术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为农业生产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7期 ]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