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谈规划 | 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立足资源禀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024-07-18 14:29:23 - 媒体滚动

编者按

当前,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在即,详细规划编制在地方上全面推进。《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市长谈规划”栏目,请各市(地、州、盟)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部署,立足地方实际谈国土空间规划落地。

立足资源禀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冯文戈

甘肃省天水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天水立足城市建设现状和资源环境禀赋,推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规划到2035年,把天水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开放创新高地、生态人文魅力独特的宜居家园。

精明增长,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天水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及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其所辖区域均处于渭河及其支流串珠状河谷盆地,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南部属秦岭山地,受“两山夹一川”地形地貌制约,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不足2公里,适宜城镇建设区域面积仅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61%,城市空间拓展受限。

规划编制过程中,天水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更加注重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渭河河谷城镇发展带、南丝路城镇发展带、张清麦城镇发展带以及多个中心城镇为支点的“一核、三带、多点”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五级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同时,着眼于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天水提升“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与兰州—西宁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对接联通,辐射带动陇东南地区发展,加快建设甘肃省区域中心城市。

产城融合,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天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良好产业基础,但转型升级缓慢,总体实力不强。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互促并进,天水规划建设“五区五中心”,即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果菜畜药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先行区、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科创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中心、消费和商贸物流中心、医疗教育中心。

在此基础上,天水一方面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建筑建材、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材料、航空维修制造、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组团联动发展格局,打造甘肃东部重要增长极。

以人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天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趋势明显,城镇承载能力亟待提升。天水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由此,天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强化了城市设计,延续山、水、城有机融合的风貌特征,加强城市建筑高度、密度控制,营造高低错落有致、空间疏密有序的城市天际线,留住天水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机场迁建以及公路、铁路、桥梁、站点、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统筹抓好公共停车场、社区市场、公共厕所、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管廊和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以及消防、人防和防灾避险场所等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传承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7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21处、省级50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天水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努力探索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推进的有效路径。规划构建全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重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扩大“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人文天水”三大品牌影响力。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