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王亚华教授在2024年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2024-07-18 16:32:40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聚焦 | 王亚华教授在2024年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7月11至12日,以“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为主题的2024年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UNSDSN)和孟子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通过古今互鉴、文明互鉴的方式,思考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不平衡发展、国际秩序变革、生态气候危机、技术迭代等诸多挑战的解决之道。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UNSDSN)主席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孟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孟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主持开幕式。

此次论坛共设置“历史中的文明:本原、流变与再生”“政体的公共性:统治、财富与族群”“明珠互现:作为方法论的生态学”“承载心智:从具身技艺到智能平台”“关于公地的历史哲学视野和当代实践”等5个议题。与会学者从古典学、政治哲学、生态与宗教、人工智能、公共政策等五个方面,拓展有关人类“共同体”的思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受邀参会并在“关于公地的历史哲学视野和当代实践”议题专场作主旨报告。

聚焦 | 王亚华教授在2024年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王亚华教授演讲主题为“东西方智慧在公地治理中的对话”。他指出,公地困境是几千年来贯穿东西方文明进程的共性问题,围绕如何认识公地困境,两种文明贡献了各自的思想与实践智慧。其中东方智慧以孔子为代表,以克己复礼构建社会伦理解决公地困境;西方公地治理智慧则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私产制度激发人们爱护财物这一美德的主张。这两种智慧也将古代东西方公地治理实践,分别导向更为强调道德伦理或法令规制这两条路径。

王亚华教授认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西方学界围绕公地治理形成了更加专业化的理论认识,特别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布卢明顿学派的成果是其中典范。而中国在近代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认识,其中以“团结学”理论成果为典型代表。比较东西方的公地治理理论,可以看到两者各有所长:西方公地治理理论长于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在与实践的联系和视角全局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东方公地治理理论则突出现实问题导向和全局视角,但科学方法的不足制约了其理论的拓展性。

王亚华教授总结指出,尽管东西方围绕公地治理的理论存在差异,但两者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并且殊途同归具有不少理论共识。面向未来的公地治理要坚持文明互鉴,融合东西方的优秀智慧,并以德治与法治相融合的秩序指导公地治理实践。

聚焦 | 王亚华教授在2024年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UNSDSN)和雅典科学院共同发起,已于2022年和2023年在希腊举办两届。本次论坛得到雅典科学院、亚里士多德大学亚里士多德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支持,共有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来源 |公共事物治理

编辑 |阮萍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