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2024-07-18 15:03:20 - 华夏时报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眭纪刚/文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大爆发,从而带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经济社会。在此过程中,生产工具不断变革和升级,从原始的简单工具和手工生产,逐渐发展成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高科技设备和现代大工业生产。

在当代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并使生产力有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也对全国其他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谋划及布局。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是在新生产条件下由科技创新与转化、产业升级与换代所产生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新要素、新技术、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质”主要区别于传统发展方式中偏重“数量”的投入,而是强调高素质人力资本、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以及绿色低碳等高质量发展方式。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而这种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新技术的突破,它通过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实现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新的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特点就在于能把科学技术系统地、经常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这种持续的科技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托产业这一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及支撑,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则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与应用的现实场景和表现形式。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技与产业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产业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使得许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技术变革正在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领域的重大变革,还需要与之相耦合的“新质生产关系”,即能够促进科技不断创新,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包括科技体制、创新体系、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市场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都要做出相应变革,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形成有利于前沿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

为系统论述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本书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涉及的理论、主体、产业、区域、政策,分为五个篇章:

(1)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又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总结生产力的相关理论对于更加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制定相关政策至关重要。理论篇主要回顾了不同时代一些代表人物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梳理从古典时代的生产力理论到创新发展理论,再到现代的“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演化脉络。比如古典经济学时代的学者强调土地、人口、劳动分工、比较优势和贸易的重要作用,他们因为所处时代的原因,没有看到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李斯特强调了国家系统和制造业是后发国家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识到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不再孤立地考察生产力,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视角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现代演化经济学上承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将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们都强调科技创新、新型生产要素、产业变革、组织制度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些方面,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新的内涵特征。

(2)主体。创新主体是各类创新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主体篇主要介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需要众多主体能够持续进行创新。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能力不仅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效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迫切需要高校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既在开展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新知识,也在推动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加快技术突破和创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产业。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产业篇主要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产业绿色转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未来产业以各类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需要全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进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生产力质态。产业绿色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绿色创新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4)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在一些创新基础和环境良好的城市及地区会形成各类创新中心。区域篇主要介绍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高新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探索先行先试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成为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综合性科学中心作为科学资源的集聚地和科学知识的策源地,通过原创性基础研究突破、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变革等,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产业,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实践中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展示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5)政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从而对科技、教育、人才等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篇主要介绍科技创新体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是激励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促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技术产品应用于产业生产中,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要求我国的教育和人才政策做出重大变革,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培养出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中青年学者们共同完成的,他们在接到任务后,无不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即投入到相关篇章的撰写中。大家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长期积累,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书稿。当然,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对它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书中的不足之处也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眭纪刚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一书前言)

责任编辑:刘锦平主编:程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