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专利转化运用实施额达8亿元,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怎么做到的?

2024-07-18 15:44:11 - 媒体滚动

近10年专利转化运用实施额达8亿元,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怎么做到的?

有效专利存量超2500件,近10年专利转化运用实施额达8亿元,专利转让或作价入股平均单价超过100万元……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下称理化所)的实验室里,从新型材料的合成到能源技术的创新,从生物医学的前沿突破到环境治理的技术革新,创新的火花持续闪烁,这里是知识的熔炉,更是梦想的孵化器。自成立之日起,理化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便以探索未知、挑战极限为己任,在物理化学的广阔天地中不断开拓。

“创新是每个项目的核心,是每一份报告的灵魂,是每一件专利的基础。”理化所成果转化负责人和晓楠介绍,近年来,理化所努力打造高价值专利从培育到运营的体系,即“一体化链条”模式,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不断突破科学边界,加速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进行项目专利组合培育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古语,恰如其分地映射出专利转化的精髓。高价值专利在市场的考验下愈发彰显其真正价值,成为科研机构与企业竞相追逐的“真金”,培育高价值专利也成为理化所的一项重要使命。

“理化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了将高价值专利培育等知识产权专题工作按照项目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形成‘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议—立项支持’的工作模式。”和晓楠介绍,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代表进行项目评议,同时,借助专利导航等手段,助力核心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挖掘、布局了一批高质量专利,开展自上而下的专利梳理、诊断、估价,以形成相应的专利“补强”和转化方案。 

以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挥作用。在青海格尔木全球最大600MWh(兆瓦时)首台套液化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中,理化所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在不断贡献着绿色低碳的力量。聚焦当下风头正劲的“双碳”领域内的绿色低碳技术,所内开展了“液态空气储能项目专利组合”立项培育工作。和晓楠介绍,该专利组合涉及47件专利,以7942万元作价增资,又吸引了投资2.2亿元,与央企共同设立中绿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打造世界级液化空气储能产业化平台。

精耕细作,点石成“金”。在培育高价值专利的道路上,理化所蹄疾步稳——自开展知识产权专项工作以来,所内培育的专利组合超半数已实现了转化落地,撬动吸引社会投资超过20亿元。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件专利真正的价值并非仅存纸面,而是在转化过程中,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2020年11月28日,我国首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创造了1.0909万米的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理化所自主研发的固体浮力材料相关专利在“奋斗者”号上实现转化应用,像个忠诚战士一般,保卫着“奋斗者”号的每一次顺利下潜和安全上浮。

潜水器的下潜和上浮性能直接关系到潜水器与潜航员的安全,也是众多深海科学考察装备及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然而,高性能固体浮力材料制备技术难度大,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该项技术。“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决心攻坚克难,要做出‘中国造’!”理化所浮力材料科研团队负责人张敬杰表示,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就是要解决材料的密度与强度的协同关系。理化所三代科学家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在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攻克并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推动了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技术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最终迈入市场应用阶段。

2023年,该项目科研团队将专利以9500万元转让,并设立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理化所与这家公司联合建立了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在低密度微球复合材料领域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开发,并将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成果转化,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低密度微球领域综合性研究平台和产业基地,形成全价值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为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唯有洞悉趋势、精准施策,方能在专利转化的征途中,收获累累硕果。”和晓楠介绍,理化所针对不同项目所处的技术阶段及行业特点,结合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对项目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策划,选择适宜的转化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搭建创新成果转化桥梁

从知识产权布局优化到市场战略规划,从技术转移服务到资本运作指导,理化所助力一批优质企业大步迈向资本市场,不仅自身的价值得到提升,还反哺科研项目,形成了科研、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此过程中,理化所不仅扮演着创新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角色,更成为了推动企业上市、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是航空航天、氢能源、氦资源等战略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2021年,由理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科研项目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4.2K(-269℃)千瓦级、超流氦温度2K(-271℃)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该项目不仅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更带动了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集群。

理化所大型低温装备科研团队负责人刘立强介绍,理化所自主研发的“20K以下温区大型制冷技术”50项专利组合作价5000万元,入股成立国内首家、国际第三家大型低温制冷系列装备规模化研发和生产企业——中科富海,初始注册资本1.3亿元,经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已达78亿元。随后,理化所又以相关专利组合作价增资1852万元。目前,中科富海已成为低温和绿色能源领域国内独角兽企业,获批成为2023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理化所成功孵化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在各自领域内崭露头角,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对于需孵化的产业化项目,理化所争取地方资源,在廊坊、中山、济南、青岛等地开展项目熟化,以理化所转化技术为主营业务的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和晓楠介绍。

专利繁花香飘产业,理化所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下“书架”上“货架”。和晓楠表示,未来,理化所将继续深耕专利转化的沃土,探索更加高效、精准的转化模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书写创新成果转化的新篇章。(本报记者叶云彤)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原标题: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加大专利转化运用力度,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结硕果专利变“真金”)

(编辑:邵京京 责任编辑:吕可珂审校:冯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