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生 教赚钱 教国学 教恋爱 遍布短视频的“专家” 是“真大佬”还是“假大师”

2024-08-18 07:57:09 - 西部网

转自:三秦都市报

“中医世家”教你养生,“理财专家”教你赚钱,“情感专家”教你恋爱……如今在短视频平台,时不时能刷到“专家”“大师”们倾情授课,他们顶着众多光鲜亮丽的头衔,讲着听起来十分专业的知识,吸引着众多用户的关注。

然而,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身份,不少都是精心包装出来的虚假人设,其“精品课程”的背后也可能是一场精致的骗局。

“大师”包装人设 套路卖课带货

18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00万元,25岁买劳斯莱斯,28岁是一家短视频流量变现公司的老板……说起网上的“专家”,小曾还记得两年前的“踩雷”经历,无意中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这样一位“成功人士”,看对方日常发布的视频,大多是高档酒店、精品豪车以及旅行路上的记录,少部分则是开会、讲课的工作内容。

小曾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对比人家的生活,感觉赚钱咋这么轻松。看到这些视频许多都点赞过10万,还有上万条评论,她便在视频下留言,想跟对方请教成功经验。没想到对方真的回复了她,并相互加了微信。

“加了之后才发现,根本就是忽悠人买课的。刚开始给我发了一节讲投资理财的‘试看’课程视频,里面讲的内容确实有点意思,接着就说这些课程一共四期,都是‘内部资料’,每期12节课,需要368元。”小曾说,之后这位“成功人士”不断推荐她买课,还用自身的成功经历“鞭策”她,让她感觉这些话术都是提前编写好的。

跟“理财专家”依靠“卖课”不同,不少“医学专家”则是依靠“直播带货”。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短视频平台的“医生”名头都不小,或为“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或为“中医药学会的权威专家”,总之都是医学领域的“大佬”。

在一位号称中国高级保健师的主播直播视频中,记者看到这位“大师”讲述在家应该如何养生、在饮食上如何调节、气血上如何调理,各种专业术语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跟观众互动时却高频率提到按摩。不一会儿,这位“大师”便拿出了推荐产品按摩仪。不少观众看到限时优惠,加上之前“养生知识”的铺垫,都纷纷下单购买。

“大师”独家课程 内容随处可查

不少网友发现,随着近年来“国潮”的流行,短视频平台上忽然出现了许多“国学大师”。他们讲易经、聊八字,吸引了不少原本对此便有些兴趣却又一知半解的用户入套。

李女士介绍,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国学大师”的视频,“国学大师”穿着传统服饰讲解经典,场景也是仿古装修风格,人看起来很有文化底蕴。看了一眼简介,对方自称名门之后,家族世代研究国学。

“他推荐了一套国学课程,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李女士表示,自己原本就喜欢传统文化,免费听了几次课之后,感觉确实很有水平,便在对方劝说下交了钱买了后续课程。然而买了课之后,李女士却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大相径庭,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并没有什么“独家秘笈”。虽说里面的内容并不是假的,但李女士总感觉还是花了冤枉钱。

跟“国学大师”类似,情感咨询赛道的“大师”同样是顶着各类头衔,通过诉说心灵鸡汤引发共鸣,吸引有感情困扰的人下单,让你买了“真课”却又感觉受了骗。

王女士因为和相恋5年的男友分手,情绪十分低落,看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情感挽回专家”,便病急乱投医下了单。对方通过讲述自己许多的成功案例,让她看到了希望,按照导师的指导去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改变自己的形象、学习与对方聊天沟通技巧等,结果最后还是没能挽回感情。

不过王女士坦言,对方讲述的这些沟通技巧,确实也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原本不太会跟陌生人打交道,如今朋友介绍了几次相亲,添加微信之后起码不会像之前一样“尬聊”了,“你要说那些课程一点用没有,好像也不太准确,可是跟他宣传的毕竟不一样,感觉我报了班去学乐器,回来却只是了解怎么看乐谱。”

律师:虚假人设难以认定诈骗 提醒大家谨慎消费

记者注意到,某短视频平台此前发布消息,重点打击这类虚假人设,包括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无法核实的高管身份、无法核实的业绩、无法验证的“大师”,对发现的违规账号,将采取包含重置昵称/个人简介、下架视频、取消营利权限、搜索不收录、禁止关注、封禁账号在内的措施进行治理。

那么,这些“大师”的付费课程是否算是诈骗,用户应该如何维权呢?陕西志辰律师事务所刘忆恒律师表示,单纯通过设定虚假的人设进行营销,来销售课程,很难认定构成诈骗,因为刑法意义上的诈骗罪是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对核心事实进行虚构或者隐瞒真相,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对于宣传中明确专家身份而实际上是虚假人设,这个身份可能构成对合同履行的违约,一些严重的情况也可能涉嫌欺诈,消费者可要求按照合同违约进行赔偿。不过,由于某些课程产品很难通过“个体没有效果”来认定其课程为“假”,这种情况维权相对比较难,维权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刘律师提醒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明确自身需求,谨慎消费。

记者文晨实习生罗田欣

编辑:张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