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2024-08-18 12:01:1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四十多年前,他拜了个木工师傅,入师门后没多久就背起行囊,跟着师傅前往福建当起了小学徒,那一年,他只有16岁。四十多年后,他成了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备受学生欢迎的木工教练,培养出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选手邵茹鹏,为国家及学校创下了多个第一。他叫蒋志发,一名投身职业技术教育的匠心师者。前不久,59岁的他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申教名匠”荣誉称号。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潜心学习从工厂到校园

“1982年8月15日。”几十年过去了,蒋志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江苏泰州,也是他开启木工技艺生涯的起点。“那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想着学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朴实的话语折射出质朴的愿望。

可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位以养活自己为初心的手艺人却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学徒干起,走南闯北、翻山越岭、走街串户,最终创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厂。他的足迹遍布福建、内蒙古、泰州、东莞和广州等多个省市。“不管到哪里,都是干木工老本行,一直没变过。”蒋志发说,时间久了,他竟然不觉得木工只是一门手艺了,甚至成了情感寄托。

提及学好木工手艺的经验,蒋志发笑着说:“‘木听匠人吟’,意思是等到手上的用具能听人的话了,那就离成功不远了。”而这般境界,若非千千万万遍练习,怎能达到?可蒋志发的确做到了。“当时木匠出师的标准之一,就是所有木头做的工具,都要自己打一套。”他说,通过日日夜夜勤奋刻苦的练习,他对刨子、锯子、锤子等木工工具熟之又熟,他的木工技艺也在业内小有名气。

从勤学苦练、练就精湛的木工技术,到带徒传承鲁班技艺,这样的转变蒋志发用了42年。2016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蒋志发接到广东省境内一所职业院校抛来的橄榄枝,聘请他进校当三木(家具、大木、精细木工)教练,主要工作是带教学生参加木工类比赛。“其实就跟我当年的师傅一样,不同的是,不用东奔西走,学校有专门的训练基地。”蒋志发说,他当时是心动的,心动的是,“没想到干木工活,还能参加比赛,而且还是世界级的比赛”,但是又考虑到自己从未带过学校里的学生,有些担忧。

同年8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在上海举办。也许是环境使然,也许是内心所向,他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就是2年。2020年,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也向蒋志发发出邀约。“考虑到上海离我老家近,加上这所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得也很好。”蒋志发有感于职业院校对他的认可,也开始为木工师傅的长远发展考虑了。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不得不提的是,早在2016年进入学校带教起,蒋志发就发现,他起初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我小时候当学徒,都是师傅说怎样做就怎样做,一年365天都老老实实跟着师傅干,自驱力很强。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性格各异,骨子里还是有些贪玩的。”蒋志发说,在学校里当教练,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费心思推动学生学习。

作为传统木工老师傅,蒋志发从学校带教起,就尝试将传统木工技艺与现代机械化木工相融合。“老祖宗的东西,值得珍视的”“木工技艺,需要过手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年,学生们都能背下蒋志发的“课堂经”了。在学生眼里,蒋志发虽然严厉,但并不是古板的老师傅,“训练场上很讲原则,做错了少不得狠狠批评我们。出了训练场,吃饭、课余时间都很能跟我们打成一片”。

眼下正值暑假,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木工夏训正在开展。早7点半到晚9点的训练一周6天,高温也好,下雨也罢,雷打不动。“早上7点之前,蒋老师准会第一个到训练室,只要有训练,日日如此。”学生王佳辉说,“他在,我们就冲劲十足。”蒋志发认为,老师的“威严”不是靠大吼大叫练就的,而是需要以身作则树立的。这些年,他一面带教学生,一面提高自身本领,2018年,他考取了大专文凭,2021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脑CAD绘图。

千锤百炼成就优秀学员

对于木工集训营的学生而言,不光为了习得木工技艺,冲击赛场也是他们的重要使命。对于蒋志发来说,引领学生站上领奖台便是他作为带训教练的第一要务。

八年来,蒋志发的学生们不仅活跃于国内各大木工技艺赛事,还走出国门站上了世界展示舞台。可谁曾想到,作为教练的蒋志发一开始对比赛标准几乎一无所知,“我自己上手做,带学生做,都好说。匹配比赛细抠规则,那我就感到头大了”。这种情况下,蒋志发没有放弃,他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地看,逐字逐句地研究琢磨。“刚开始研究的那段时间,常常不分昼夜地学习,也十分痛苦。”蒋志发坦言,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多年的制作技巧与经验,他逐渐吃透了比赛标准。从国内行业标准到世界比赛标准,基本都不在话下。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纸上得来终得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4月,蒋志发带领学生团队出国参加澳大利亚全球挑战赛。首次出国征战就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那次胜利让我信心倍增,也证明了前期的探索与研究没有白费。”蒋志发回忆,当时,有英国选手对中国木工技艺操作方法甚感兴趣,这也让他的学生们感到自豪。同年9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布扎比拉开序幕,蒋志发又趁热打铁带队前往,在那场与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手过招的比赛中,他的队员拿下了第十名,他也因此被广东省授予省队总教练、职业院校三木总教练和“广州市职业教育金牌导师”称号。

金牌导师、金牌教练的名号一直延续到后来到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担任精细木工教练。日积月累的打磨和沉淀,蒋志发在世赛战略战术研究方面越来越轻车驾熟。截至目前,他设计建立的题库被有关部门成功申请外观设计国家专利13项,为培养精细木工项目选手共开发设计了80多套训练赛题题库、10套技术路线方案。

“参加世赛,辛苦不言而喻,但是收获的喜悦也让人兴奋不已。”蒋志发告诉记者,赛场内外的故事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每次出国比赛,单是托运行李就是个大工程,大大小小的工具几大箱,少说也有1200斤。比赛期间,选手需要顶着高压参赛,教练也没闲着。当年在阿布扎比参赛,比赛时间总共4天,他4天没有来得及吃午饭。“选手从场内出来吃午饭,是教练了解掌握比赛情况、提供指导的黄金时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蒋志发说,虽然辛苦,但苦得值。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金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澳大利亚全球挑战赛金牌、第46届世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金银牌、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金银牌……提及这些年带教的成果,蒋志发如数家珍,他说:“每一场比赛都离不开技术指导、后勤保障、语言翻译等多个团队支撑和学校的全方位助力。”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蒋志发所在的团队共培养了100多名行业和职业院校的选手,其中40多人次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技能比赛中获奖,还为国家输送了2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和30多名手工木工技师。“无论是赛场上的佼佼者,还是社会大熔炉中的技术能手,我都为他们感到自豪!”蒋志发说,这是作为教师与教练的最大荣光和幸福。

匠心育才传承使命在肩

忆往昔,学徒时期的蒋志发只当为了讨一口饭吃;到如今,他早已将带教木工学员视为使命,对木工技艺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采访当天,蒋志发正在家具木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基地穹顶悬挂的标语格外醒目——“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乐观向上,迎接挑战”。而这,也正是师生们潜心训练的真实写照。在训学生左手握凿子,右手拿锤子,试图在板上精准敲击。“每个动作都要反反复复训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蒋至发说,双手必须像机器一般精准,甚至要赶超机器。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指导过程中,蒋志发依次走到每个工位,一开始都只静静站着观察,若觉得哪里不到位,才开口交流。“训练时,他们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没有问题最好不要打扰。”蒋志发解释。一圈结束后,他回到一角的办公位上坐下,在电脑上忙活一会儿,又开启下一圈巡视指导。

今年暑假,共有4名学员跟着蒋志发学习。2004年出生的王佳辉便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三位学员相比,他是资格最老的。虽然学的是数控技术,但从进校那年起,他就跟着蒋志发学习木工技艺了。“一开始只是想玩一玩,后来觉得蛮有意思,就坚持到了现在。”王佳辉告诉记者,由于参加木工集训,没有寒暑假,加之占用了不少本专业学习的时间,父母最初是不太支持的。

从工厂师傅到国赛教练,松江这位教师获评“申教名匠”称号丨百姓故事

王佳辉的一番话让蒋志发打开了话匣子:“很多家长的观念其实还是没有转变过来,关于教育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甚至根深蒂固,总觉得学技术不靠谱,将来出社会找不到工作,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技术人才有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也不缺少成长沃土……”在蒋志发所工作的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实训等一应俱全,还建有1个世界技能大赛实训基地、5个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集训基地、3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2个区级实训中心。学校以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方向,设计了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建设、智慧服务等四大专业群,与上海航天、蔚来汽车、卡奥斯、临港集团、上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教融合教育关系。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关乎有志于职业技术者的成长,又关乎国家的发展。对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们而言,无论专注于哪一个细分领域,不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他们始终保持热情、怀有希冀。“在职业教育圈子里,愿意做事的人都不会差,更不会找不到工作。”做了大半辈子“匠人”的蒋志发说,明年他就要退休了。“年龄上去点,就爱瞎琢磨,话也有点多。”采访中,他没少自嘲。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我老在琢磨,好的职业教育究竟是啥样的?这么些年下来,我想明白了,职业教育不是兜底的箩筐,而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实践,为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

■记者王梅谢琦(实习生)文蔡斌图

■文字编辑周加姚

■栏目责编桂可欣■栏目主编周样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