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2023-09-18 02:19:39 - 封面新闻

存世唯一真迹《上阳台帖》:

诗仙李白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上阳台帖》唐李白图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

诗仙李白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为寻访道教宗师司马承祯,来到了王屋山阳台宫。谁知司马承祯已去世。只睹其画,不见其人,李白有感而书《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没有老辣的诗笔,如何能将这样清壮的景色写尽。

壹寻访故人写下存世至今的唯一真迹

为何艺术家在微醺之际创造力会达到顶峰?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恰值喝得半醉。但酒醒后再写,始终达不到原作的境界,只好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清醒时的言行必须符合法律、道德、风俗、场合和人际关系的要求。而当人烂醉如泥后,除了呼呼大睡,什么也做不了,这又堕入另一个极端。也许只有在半醉半醒的微醺之际,艺术家才能既摘下面具、解开束缚,又尚具创作的能力,彻底释放自我,遂达至臻境界。

唐朝,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不仅诗歌大放异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也百花齐放。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把唐朝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尤以诗歌和书法最为普及和繁荣,关系也最密切。有唐一代,唐太宗苦学王羲之(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一),擅长“飞白书”(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其《温泉铭》拓本;唐高宗笔法“清劲”(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代表作有《万年宫铭》《大唐纪功颂》和《李勐碑》;武则天的行书“有丈夫胜气”(赵佶《宣和书谱》卷一),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其《金刚经》蓝底金粉抄本,代表作为《昇仙太子碑》;唐中宗的书法畅快淋漓,存世有《卢正道敕》和《郑文公碑》;唐睿宗“工草隶书”(宋祁《新唐书》卷五《睿宗本纪》),代表作为《景龙观钟铭》;唐玄宗“擅八分书”(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笔法“丰茂英特”(周越《古今法书苑》),存世有《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碑》《鹡鸰颂》和《批答颂》。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帝王的倡导下,举国上下对书法趋之若鹜。在科举考试中,书法被列为录取的四项条件之一(宋祁《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这样一来,书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场胜败,自然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但大多散佚,留存至今的帖(拓)本只有《上阳台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爱酒帖》《咏酒帖》《吾头懵懵帖》《送贺八归越帖》,刻石则有四川北川“禹穴”、山西浑源“壮观”,匾额则有湖南岳阳“水天风月”楹联和天津蓟县“观音之阁”匾。但因年代久远,除《上阳台帖》外,皆真伪莫辨、聚讼不休。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辞亲漫游,在江陵遇到道教宗师司马承祯,他所作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得到司马承祯的赏识。后来,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修建道观,并题写匾额。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俱佳,尤擅山水画。他在阳台宫绘制了一幅山水壁画,高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呈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为寻访司马承祯,来到了王屋山阳台宫。谁知司马承祯已去世。只睹其画,不见其人,李白有感而书《上阳台》。

贰高出尘寰李白书法得历代名家推崇

据《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上阳台帖》是存世的李白唯一真迹。帖前有宋徽宗赵佶“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题签,后有瘦金体长跋,可能是宋徽宗宣和末年进入内府。从题跋和印章来看,宋代有赵孟坚、贾似道,元代有张晏、杜本、欧阳玄等人鉴藏,明代藏于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复进入内府,加盖有乾隆“古稀天子”印玺。清亡后,此帖被溥仪带入民间。1937年,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用20万元大洋从收藏家郭葆昌手中购得。1956年捐献给国家,1958年移交给故宫博物院。《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于雄浑中见飘逸,颇具李白诗歌之风。

唐代的书法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时流行二王、欧阳询,盛唐时流行张旭和颜真卿,中晚唐时则流行怀素和柳公权。尽管李白曾评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草书歌行》),但从《上阳台帖》的书风来看,他的书法走的还是张旭和颜真卿的路数,特点是流动狂放,丰腴浑厚,豪放雄壮。

李白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信,自称“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留别广陵诸公》,还说:“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酬张司马赠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是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之地。李白的意思是说:我到了兰亭要大笔挥洒,与王羲之比试比试!自信与自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得到后世的公认。历代书家对李白的书法造诣评价很高,唐代文学家孟启形容李白之书“笔迹遒利,凤跱(zhì)龙拏(ná)”,意思是刚劲流畅,像凤凰一样站立,像龙一样翱翔(孟启《本事诗》)。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评价说“(李)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意思是说,李白的书法丝毫不比古人差(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宋徽宗赵佶评价李白“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赵佶《跋上阳台帖》)。赵佶不仅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还是瘦金体的创始人,书画造诣极深,能看得上眼的作品不多。而赵佶能如此推崇李白之书,殊为难得。

元代集贤学士、大收藏家、鉴赏家张晏评论说:“谪仙书……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张晏《跋上阳台帖》)。他以为李白的书法直出胸臆,是不能模仿的;而且风格飘逸,气概凌云,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元代文学家郑杓在《衍极·古学篇》中评价“太白得无法之法”,堪称一语中的。所谓“得无法之法”,是指李白的书法不拘泥于章法,不像天下士子那样对前人亦步亦趋。而是自成章法,这才是真正掌握了书法的内在规律。明朝文学家宋濂则评论说“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龙”(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四五《跋米芾逃暑帖》)。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非常有学问。通过这些历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鉴赏家的评价,可知李白的书法水平是非常高的。

叁以势取胜李白书法受张旭草书影响

李白的书法造诣如此高,究竟师从于谁呢?“(张)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名家,比李白大26岁,被誉为“草圣”,他的草书风格直接影响了李白,加之他们又都是诗人,同为“饮中八仙”。李白与张旭性格相近、爱好相同,皆是藐视权贵、嗜酒如命之人(李欣《赠张旭》)。李白称赞张旭说:“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猛虎行》)。张旭很喜欢李白的诗,曾多次书写,至今尚存《草书》和《草书》。

“李白的歌行,正如张旭之草书,以气势取胜。其诗如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奔腾直下,势不可挡。他的诗中洋溢着火一样的激情、江河般的力量,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前人所云:其诗‘阖辟纵横,变幻超乎,疾雷震电,凄风急雨’(《诗薮》内编卷三)‘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瓯北诗话》卷一)。今读其《蜀道难》《远别离》《长相思》《行路难》《梁甫吟》《粱园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诗歌和张旭一样,其中有一种奔腾流走、变幻超乎的动态美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此外,李白歌行的章法与张旭草书的布局、李白诗歌的夸张对比与张旭草书的大小疏密等艺术手法,均有密切的艺术借鉴关系……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张旭的狂草和李白的歌行中的杰作,大都是在醉中所作。这是因为,只有在醉中,他们才最少束缚,无所顾忌,创作心态最为自由,创造能力最为旺盛。只有在此时,他们才能手挥彩笔,意驱万象,心游江海,神与物游,迸发出超人的智慧和灵感,充分发挥出他们最大的天才和创造。他们所达到的妙造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也正是老庄所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第十二章《潇洒出风尘——李白诗歌与唐人书法》)。另外,贺知章、李邕、李阳冰、怀素、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都曾与李白交往,既然都爱好书法,见了面肯定要交流书法心得。

在书法鉴赏上,李白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人,历来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之人极其不屑。他评价书圣王羲之说:“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何足夸”(《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意思是竹林七贤的聚会比我们差得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不足夸耀。对于初唐“书坛四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陆柬之,李白更是直接贬斥为“真书奴耳”(张晏《跋上阳台帖》),诚乃骇人听闻之言!但对书坛晚辈怀素,李白一见其“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草书后,就直接尊称他为“吾师”(《草书歌行》)。由此可见,李白评价书法优劣的标准主要看是否突破传统、狂放不羁。

在书法教学上,李白还是一位好老师。唐代大历初年,有农民在灞上(今陕西西安白鹿原)耕地,犁出了一个石函。石函内有一部用古代蝌蚪文(大篆)写在绢素上的《孝经》,共计二十章。据说此书始传于李白,李白又传给了李阳冰,李阳冰把书中的精髓全部学会了(郑杓《衍极并注》)。在李白的精心传授下,李阳冰成为唐代小篆书法第一人,史称“笔虎”(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一九)。由此可见,李白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