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2024-09-18 01:46:04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新华社发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有如下思考:

深刻认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公立医院作为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近年来,国家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构建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卫生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在新征程上,贯彻落实《决定》部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将公益性贯穿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并存,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对公立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牵引,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疑难重大疾病诊治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保障。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的公益性就是保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以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临床重点专科群和高质量人才队伍为引领,以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医院管理和临床科研提升为重点,不断匹配人民的健康需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以及区域均衡布局,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牢牢把握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基本底色。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在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方向是把稳公益性方向,管大局是管好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大局,做决策要坚持行政决策与技术决策结合,促改革是要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保落实是以高质量党建确保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

健全公立医院运营机制。运营管理是支撑公立医院实现长期发展的基础。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健全体系、强化学科、创新机制、调整结构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深入推进治理结构、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薪酬水平是改革薪酬制度的重点内容。持续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突出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加快建立体现岗位职能和技术劳动价格的薪酬体系,以岗定责、以岗定薪,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的医务人员倾斜,推动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坚定不移深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医学科技创新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对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要建立集中统一的科技创新领导体系,聚焦重要临床需求、重点攻关任务、重大创新成果“三张清单”,统筹资源配置、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成果转化、创新治理、支撑保障六大体系,以“医学科技创新136模式”全面推动以临床需求为重点的医学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体系。我国病例资源、生物样本资源、数据库等医学研究资源总量丰富,但整体上资金投入和资源占有量的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高水平医院是医学科技创新重要的策源地,加快完善“横向纵向课题相结合、竞争性固定性支持相结合、院内院外资助相互补”的资源配置体系。

建强创新平台体系。当前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省、市)实验室、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省、市)技术创新中心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但长期存在着医学科技创新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三重”为牵引,整合研究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扶持建强一批涵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突破-转化研究”全链条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构建创新人才体系。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根本的要素,在人才梯队建设上,既要培养引领学科发展的医学科学家,也要强化战略科学家、顶尖科技创新人才、青年骨干和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为创新人才松绑,营造创新氛围。

畅通成果转化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另一方面,打通医院与高校科研院所间、医院与企业间在信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壁垒,完善协同机制,畅通“产学研医”创新路径。

打造创新治理体系。激励性机制方面,要打造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全链条医学科技创新过程周期长,要不断深化职称评价改革,消除“短平快”的论文和奖项对结果的影响。同时,赋予创新人员在成果收益分配上更大的自主权。制约性机制方面,要规范伦理审查流程,加强生物安全、科研诚信、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多维度构建促进创新、保障安全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

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的“软实力”,落实“放管服”改革,强化全流程的科技服务,承接好科研管理自主权,健全赋权松绑减负的科研管理和服务支撑机制,赋予创新团队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拓展医院间、医院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医院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医学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