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村”的幸福生活不只“三有”

2024-09-18 04:17:4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三有村”的幸福生活不只“三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作为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拉萨河畔的“三有村”颇有名气,这里的居民原来住在达嘎乡、曲水镇、茶巴拉乡等高海拔或峡谷地带,全部为藏族贫困群众。2016年7月,村民搬进了“新家”,并逐步实现了“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的“三有”生活。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三有村,发现在江苏援藏项目的支持下,这里的184户村民不仅实现了“三有”,更过上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的幸福新生活。

    走进三有村,水泥路宽敞、平整,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幢幢红檐白墙的藏式二层小楼,每户门前都带有独立小庭院,院外苗圃里种着玫瑰、枸杞、雪菊等植物。村民家里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生火做饭、取暖再也不用牛粪饼,而是电、液化气或太阳能。交通也很便利,门前是国道,屋后是铁路,出村口坐公交半个小时就能到拉萨。

    “除了养鸡场、温室大棚等产业,江苏投资近700万元援藏资金,在村里建设了‘小康车间’。”三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桑珠曲培告诉记者。

    在“小康车间”的一间门面房里,缝纫机“嗒嗒”声此起彼伏,曲水卓玛民族服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员工们正在赶制订单,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是妇女。

    “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39岁的达嘎正在缝制“门帘”。她告诉记者,搬迁前家里就靠丈夫一个人在外面跑运输,现在丈夫在拉萨跑网约车,自己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每个月至少能拿到3000元底薪,做得多还有提成,自己既能照看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

    “我们主要生产唐卡、帐篷、民族服饰、门帘、桌布等手工产品。”合作社负责人琼次仁说,“为了提升销量,我们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并聘请村里的年轻人直播带货。”

    24岁的巴桑就是其中之一,带货半年来,她已经有了1万多名粉丝,现在平均一天能销售20多单,一个月的收入超过5000元。

    除了发展产业以外,江苏还投资了600多万元援藏资金,在三有村建设了“幸福驿站”,提供养老与托育服务。

    当记者来到“幸福驿站”时,娱乐室内传出歌声,老人们正在用藏语唱着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这里聘请了两位本村的妇女,为18位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三有村驻村第一书记花德玛啦说。

    其中一位驿站工作人员普珍告诉记者:“驿站每天上午9点开门,9点30分左右老人们会陆陆续续来到驿站。我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并随时提供甜茶、酥油茶等。”

    92岁的德庆曲尼是这里最年长的老人,她告诉记者:“我每天都来‘养老驿站’,和同伴聊天。这里还有医生给我量血压,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之前我眼睛看不清,去年在江苏援藏项目的支持下做了手术,现在感觉挺好的。”

    除了养老设施,驿站内还有托育游戏活动室、无障碍公共卫生间、亲子活动室、亲子共享餐厅等育幼设施,在同一个屋檐下实现了“朝阳”与“夕阳”的双龄共养。

    “村卫生室的村医随时为老人保驾护航,每个月还会有曲水县或者拉萨市的医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桑珠曲培说,“幸福驿站”让年轻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发展产业。三有村搬迁之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到2023年年底,这一数字已增长到2万多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