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e评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走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转自:湘潭发布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生生不息。站在历史光阴交汇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保护、传承、创新好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文明探源,让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留之源者,必浚其泉源。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百花齐放的空前繁荣,但部分优秀文化的丢失也不容忽视。要纠正部分认知偏差。由于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群众的文化敬畏感、珍视感有所减弱,这就需要通过文化教育、平台构建、宣传引导形成合力,矫正认知偏差,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建立传承保障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筑牢文化遗产应保尽保的法治屏障,同时建立好传承人才的培育制度,健全多方协同的参与机制,把各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准确地保护起来。
讲好传承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一件文物都述说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弘扬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不论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还是革故鼎新的治国理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人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真正传承发扬光大。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既要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要确保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元素不被冲淡或丢失,从而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搞好文化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有位哲学家曾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历经跌宕而弥新,这充分证明,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来自对未来的前瞻,也来自对传统的回望。要增强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传播方式、欣赏习惯和评价机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应当主动拥抱新变化、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技术,将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作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创新化发展。要拓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传统,排斥现代,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一方面是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现代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对传统文化做出当代表述,为文化发展开辟出更大的空间,同时也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用心书写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作者:龙慧
编辑:郭娜实习生:曾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