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北京文化之约,见证文明融合之美 | 新京报社论

2024-09-18 23:58:32 - 新京报

转自:新京报评论

北京文化论坛向世界发出一份文化邀约,邀请你我共同见证文明融合之美。

共赴北京文化之约,见证文明融合之美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社论

暄气初消,月正圆,2024北京文化论坛如约而至。

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最美的金秋,开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2024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论坛邀请80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深入交流对话,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共辟文明交流新路径,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宣示中国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为北京文化论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三年来,北京文化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更是致力于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互动。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换言之,不同文明只有不断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人类社会才能共同进步。北京文化论坛向世界发出一份文化邀约,邀请你我共同见证文明融合之美。

今年主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的北京,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背后是北京12年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成果。北京不仅在2017年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了城市总体规划,还在2022年制定出台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正是这样的保护决心和力度让中轴线重获新生,在新时代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此而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北京经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共赴北京文化之约,见证文明融合之美 | 新京报社论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从左到右)。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如果说中轴线的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融入了市民生活,那么首都文化新地标的打造则展示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现代性的一面。

“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共同打造了北京文化新景观,力求做到“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自2023年底三大文化场馆开放以来,到风景秀丽的运河边读书、看戏、观展已成为市民享受时尚休闲文化生活的新方式。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打卡新落成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亲手触摸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原始陶瓷碎片,感受博物馆之城的厚重历史;“‘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全面升级,超10万青年学子用青春的力量推动着城市文化脉动;百万人重走“进京赶考之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夜晚降临,大小剧场纷纷好戏登台,“到演艺之都、看北京大戏”引领文化新潮流……

北京的魅力,不只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展现多元文化魅力,生动诠释“大美非遗,和合天下”;“City不City”风靡大江南北,首都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首都高校自发开展国际文化节,为各民族和国家展示文化魅力搭建舞台……这里是中国的北京,也是世界的北京。

在北京文化论坛举办的第三年,延续了论坛一贯的学术性、高端性、国际性又兼具群众性的特点,今年还新增与6个平行论坛配套的32场专业沙龙,并创新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相信创新赋能下,文化产业正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离的,而是流动的、开放的,从不存在所谓的高低优劣之分。彼此交流交往、互学互鉴,这既是各地文明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也是人类文明能够实现共同进步的原因。

历史与现代交汇,传承与发展相融。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还为创新文化、潮流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厚土壤。在这里,让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借鉴,共同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编辑/徐秋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