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摆脱“精神之癌”

2024-10-28 05:14:51 - 齐鲁晚报

记者 张如意 济南报道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者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出门时反复检查门锁,确认煤气灶是否关好,走路时总觉得某个地砖必须踩得正正好,稍有偏差就要返回去重来一遍。

这些似乎“很小”的行为,常常被称为强迫现象。它们和大家常听到的“强迫症”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呢?

强迫现象有何表现

记者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所谓强迫现象,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出现的一些反复、刻板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这些行为通常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或不安,但它们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人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类似行为,比如考试前反复确认考试用品是否带齐、重要邮件发出前再三检查内容。

这些行为虽然有些强迫的意味,但在正常范围内,它们并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强迫症有哪些症状

与强迫现象不同,强迫症(OCD,即强迫症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会被无法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困扰。它不只是偶尔的反复确认,而是一种持续、强烈的强迫感,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李先生患有强迫症,他每天出门前不仅要锁好门,还必须重复锁门动作十次以上。即使他确认了无数次,内心的焦虑感仍然不会消失。他担心如果不按这个步骤来,他的家会遭遇不测,甚至自己或家人会因此受伤。即便明知这些想法不合理,但他无法控制自己,强烈的内心冲突让他痛苦不堪。

强迫现象与强迫症咋区分

强度和影响,是强迫现象与强迫症之间最大的区别。强迫现象偶尔出现,持续时间不长。通常通过简单的自我调整或行为确认,个体可终止强迫行为。

反之,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是持续、频繁的,往往带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即使个体意识到这些行为是无意义的,也无法停止。此外,这些行为会显著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如何应对“强迫”

对于强迫现象,如果不影响生活,通常无需特别治疗;但如果怀疑自己或身边人可能患有强迫症,及时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暴露与反应预防”技术。它通过让患者逐渐暴露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学会不再通过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逐渐减少症状。

此外,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开具一些抗抑郁类药物,帮助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缓解症状。医生还建议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从家人朋友那里获取情感支持。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人陷入强迫症的困境,请寻求专业帮助,及时的治疗和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