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江苏经济年中观察及下半年趋势分析·解读追赶者(扬盐竞逐篇)| 两个“单项冠军”的PK

2024-10-28 19:19:29 - 江苏经济报

扬州与盐城,分居苏中和苏北的两座中等城市,今年以来的经济成绩单仍保持在江苏13个设区市的“中游”,但彼此之间的竞逐正不断趋近。

这两座城市,无论是目前的经济体量还是增速,都极其相近。据统计部门发布,今年上半年,扬州市、盐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3577.28亿元、3575.8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7%、5.8%。就GDP而言,扬州继续位居全省GDP榜的第七位,盐城紧随其后。GDP增速,盐城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扬州略低于省均速度。上半年GDP,扬州只比盐城高出1.93亿元,上半年GDP增速,盐城只比扬州快了0.1个百分点。实际上,扬盐两市的这场“贴身竞逐”已持续了至少三年。

2021年至2023年,扬盐两市的GDP分别为6696.43亿元与6617.39亿元、7105亿元与7080亿元、7423.26亿元与7403.87亿元,三年的差距仅为79.04亿元、25亿元、19.39亿元,盐城与扬州的差距逐年缩小。这三年的GDP增速,扬盐两市分别为6%与5.9%、4.3%与4.6%、7.4%与7.7%,从扬州略快到盐城略快,彼此差距未超过0.3个百分点。按这一趋势,今年末盐城经济总量就将追平扬州,明年很可能将上演“逆转”。

从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看,今年扬盐竞逐的焦点是“工业持续快速增长VS外贸高速增长”。

先看扬州。今年以来,扬州几项经济关键指标居全省前列。据扬州市统计局发布,1—8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工业开票销售增长9.8%,增幅高出省均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4.6%。其中,工业正成为这座老牌工商和文旅城市的有力新增长点。

从5月份起,扬州工业开票销售增幅连续四个月位列全省第三。前8个月,该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5.2%;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六大主导产业集群的规上企业开票销售收入为4000.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9.2%。据扬州市工信局透露,今年的目标是工业开票销售收入9000亿元。

在面向产业“升级”“增量”和“储能”的工业投资领域,扬州增速更领跑全省。1—8月,该市工业投资增长22%,高于省均9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二;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6.8%,高于省均40.8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该市工业销售增速明显加快,很大程度上缘于一批制造业重点新项目的投产。1—8月,扬州新竣工制造业重点项目达193项,较去年同期增加57项;共有31项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正有力拉长和增强新兴产业链。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年产3万吨等静压石墨材料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年产120万套导航仪项目等。该市还储备了今年拟开工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7项,计划总投资963.18亿元。在六大主导产业基础上,扬州工业的新突破口是航空、工业母机及机器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3条新兴产业链。扬州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速度也在加快。上半年该市新获批省智能工厂23个、省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分居全省第三和第二,智改数转项目申报数和获批数均为历史最高。

再看盐城。前8个月盐城的最大亮点在于外贸。据盐城市统计局发布,该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增速居全省第四;其中出口额增幅高达66.1%,居全省之首。这是今年以来盐城经济增量得以继续紧追扬州的最大动能。但是,作为苏北沿海新兴工业城市,盐城前8个月的工业经济增速有所下降。1—8月,盐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6%;其去年全年增速高于扬州0.9个百分点,今年初即被扬州反超,持续至今。同期该市工业投资增速为9%,不及扬州速度的1/2。但在这一背景下,盐城的优势产业集群继续输出澎湃动能。1—8月,盐城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产值为358亿元,增长56%,开票收入同比增长39.4%;全市整车产销量分别为16.3万辆、17万辆,同比增长97.9%、85.6%。1—9月,盐城龙头车企——江苏悦达起亚销量逾17.6万辆,同比增长57%。今年以来,该市外贸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汽车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

盐城另一个最大的竞争优势是绿色发展,从装备制造到终端应用,其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全国都具有突出优势,一直领跑全省。截至9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量1567.1万千瓦,同比增长16.3%,占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的近1/5。其中,风电装机占全省总量的41.2%;光伏发电装机585.3万千瓦,增长58.6%。1—8月,盐城新能源发电量累计20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近1/4,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近六成。

在历史文化上,扬盐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属江淮文化区,都因盐而崛起。然而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到发展模式,这两座城市存在明显差异。

扬州是千年工商业城市。地处苏中,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隋唐至明清一直是长江下游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扬泰划分之前,扬州曾是江苏在长江以北的第一经济大市。

盐城是新兴工业城。地处苏北沿海,面积与海岸线长度均居全省13个设区市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其利用丰富的土地和生态资源,承接了来自苏南、上海的产业转移,工业迅速成长。当前已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长三角沿海交通新枢纽。

历史上的经济地位、以往的经济实力,扬州均高于盐城。然而近十年来,盐城增长迅猛,发展速度远快于扬州,两市经济规模日益接近,“贴身竞逐”由此而来。在盐城的步步追赶之下,意识到“危机”的扬州也开始了调整和加速。近几年快速转型的传统产业、高速增长的工业投资便是最显著的改变。

今年以来,在依然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扬州与盐城何以依然保持了相近的较快增速?经历了多年的竞逐,盐城为何仍难以超越“一纸之隔”的扬州?在苏中与苏北“双城记”的背后,体现了江苏“中游城市”在新发展周期的哪些增长规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给出了独家分析解读。

“扬盐竞逐”:江苏经济动能多元的写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沈宏婷

作为江苏“下一个万亿之城”的两座候选城市,近年来扬州与盐城在GDP总量上的竞逐呈胶着态势,可谓各有其长。“扬盐竞逐”正成为江苏经济动能多元、富有活力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扬盐两市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扬州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投资及增加值保持高增速。

扬州在乡镇企业勃兴时代就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集群优势。近几年,扬州工业投资及工业增加值持续高速增长,投资增速尤为迅猛。

2023年,扬州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7%,高出盐城5.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扬州工业投资增长23%,高出盐城6.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逐步形成产出,为扬州工业持续注入新动能,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9.8%,产值总量排名前十的行业呈现“八升二降”,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均超10%。

综合比较,上半年扬州第二产业增加值1665.56亿元,高出盐城221亿元,增长7.1%,增速高出盐城两个百分点,整体实力和增势仍然领先。纵向比较,从农业大市起步的盐城,工业起点较低,但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全国最大,目前正协同打造23条产业链,未来潜力不容小觑。

其二,盐城外贸富有活力,进口实现高速增长。

2023年,盐城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创下历史新高,达1452.4亿元,高出扬州396.6亿元,增长7.5%,增速高出扬州1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盐城外贸总值为902.7亿元,同比增长23.9%,显著高于同期扬州577.3亿元的总量和9.4%的增速。截至7月,盐城今年外贸总量已突破千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024.8亿元。盐城外贸最为亮眼的表现在于出口。1—7月进口增长83%,增速全省第一,保持了今年以来全省领先的势头。

盐城进口的爆发,得益于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进口需求旺盛,如:1—7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进口增长4.8倍,本质上是产业需求的驱动,将形成未来产业动能的强支撑。出口方面,盐城汽车出口增长247.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95.8%,也得益于本地制造业优势的释放。

其三,服务业规模总量相当,各有结构性优势。

上半年,盐城服务业增加值1837.5亿元,略高于扬州,增长7%,比扬州高出2.5个百分点。从结构上分析,扬州市与制造业关联性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1—5月,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6%,与工业经济的高增速相匹配。

上半年,扬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8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彰显出扬州旅游、服务业的活力;盐城以6.5%的增速位列第三。统计显示,上半年,以旧换新激发盐城人的汽车消费潜能,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增长38.2%。

综合比较,扬盐两市均有较强的制造业优势,形成了若干优势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潜力空间仍然较大。随着扬州跨江交通瓶颈的打破、盐城“港产城联动”优势的形成,两市正在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正进入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能级跃升的关键期,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江苏经济报记者王峻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