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父母,你和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吗?

2023-01-28 13:24:42 - 东方网

转自: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

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明办印发了《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长寿路街道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特制定了《家庭教育一起学》系列海报来进行解读。本解读系列将按年龄划分为12期主题(每月一期),科学认识各年龄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提供专业性的支持服务和引导。本期具体内容如下→

“家庭教育一起学”

《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解读系列第一期——“安全依恋”

0—3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是儿童与家长建立安全依恋,形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而培育安全型依恋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未来更是十分重要,下面,跟记者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安全依恋”。

创造安全依恋,守护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安全依恋是心理健康最根本的基础,它给予孩子受到守护的信心,会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而不安全依恋则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其表现包括自卑、关系受损,甚至人格发展紊乱,具体呈现如下:

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安全型(婴儿)

似乎有两种彼此对等的能力,在感到安全时,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不安全时能自然从母亲的联结中寻求安慰。

易形成,安全型(成人)

在依恋方面拥有“安全/自主”的心理状态,内心和谐、情绪平稳,对亲密关系的体验与评价始终如一。

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回避型(婴儿)

对母亲离开或回来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着周围环境,这种缺乏痛苦的表现被误以为平静,实际上他们的心律都是加快的。

易形成,冷漠型(成人)

对亲密关系表现冷漠,不关心情感和情绪,只对物质世界感兴趣,是所谓的“优秀者”“成功者”。严重者多见强迫、回避、自恋人格及精神分裂。

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矛盾型(婴儿)

一种婴儿是生气的,另一种婴儿则很被动。这两种婴儿都对于母亲太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的离开都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

易形成,迷恋型(成人)

被过去焦虑不安的依恋关系体验所占据,时常表现出烦躁、愤怒,或胆怯、害怕,在亲密关系中极度向对方索要安全感,严重者多见焦虑症、癔症、歇斯底里症、表演性人格。

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混乱型(婴儿)

一种婴儿总是愤怒的(被父母虐待),另一种婴儿则感受父母害怕自己(父母害怕接触孩子,孩子能感知到)。母亲在场时,婴儿的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矛盾的、怪异的;母亲回来时,他们躲开妈妈,在那儿一动不动或瘫软倒地,陷入迷茫、恍惚的状态。

易形成,未解决型(成人)

常常卡在对依恋对象的靠近还是避开这两个矛盾中间,处于一个很难维持关系的处境,与人互动常常表现出令人害怕、遭受惊吓或解离的体验。严重者多见边缘性人格障碍、施虐、受虐等。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孩子只会对特定的母亲(如热情、敏锐、积极响应、可以依靠等)产生安全型依恋。

小贴士一

母亲能够敏感地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一般而言,安全型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关怀地抱着他们。(注意: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

小贴士二

母亲能够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孩子。比如,孩子饿了哭泣,母亲觉得要定时喂养,而拒绝喂养孩子,这样的母亲就不是跟着孩子节奏了。

小贴士三

母亲的行为要倾向于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敏感的反应,要跟随孩子的节奏而不是自己的节奏;对孩子发出的讯息要积极的回应,而不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冷漠或无视;要与孩子合作而不是控制他;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要耐心陪伴和安抚,不要疏离他;也不要为了“锻炼孩子”独立,而无视孩子哭泣。

长寿父母,你和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吗?

家庭教育一起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