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瓯江之畔,“温润之州”更绿了。
约160个绿意盎然的“小岛屿”点缀在水网间,形成“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三垟湿地;昔日人人“掩鼻而避”的垃圾场,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体育休闲公园;城市公交车尾气减少了,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服务人们出行……在温州,人们在“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的优美环境中,感受着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温州近年来多措并举探索全域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从做好固体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到加强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再到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新能源材料与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温州城市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一吨垃圾的“变废为宝”
一吨垃圾回收后可以做什么?在温州从事环保事业20多年的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程五良给出了答案:“垃圾焚烧可以发电,焚烧后的炉渣可以通过制砖、铺路基等方式再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后可纳入市政管网或直接回收利用。目前,我们也在改进技术,计划明年实现对飞灰的再利用。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可以变废为宝。”
在温州,每天有8000多吨固体废弃物通过垃圾运输车转运至伟明环保在温州6个县(市、区)建设的1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经历一周左右的发酵处理后,这些垃圾被投入垃圾焚烧炉,在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充分焚烧,与循环水结合后变成蒸汽,推动发电机每年产生超10亿度清洁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
“我们在全国20余个省份投资、建设、运营了近百个环保项目,每年可助力减少约26万吨碳排放。”程五良说。
垃圾焚烧发电厂既是将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生产场所,也可以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线。据介绍,伟明环保在温州的发电厂大多采用与当地社会文化、美学风格相适应的建筑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更好地和谐相融。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也助力温州打好清废保卫战。《温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不断扩大“无废城市在线应用”平台使用范围和覆盖面,逐步实现省定五大类固体废物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主平台和子模块高效协同、省市县三级贯通,提升系统实战实用功能。大力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建成线上预约、线下回收,中接仓储物流、分拣中心,下接利用企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数字化监管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综合体,解决好城市废弃物处置问题,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企业力量。”程五良说。
一种电池的“从无到有”
11月25日,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州举行。在大会的一个分论坛上,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一款新能源电池产品。
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直流内阻、提高安全性能、增强电池的能量特性……这种新能源电池产品将电芯结构技术、工艺技术及装备技术等融合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实现双高电极的应用。
产品创新的背后,是研发团队的持续耕耘。如何更好兼顾能量密度和能量效率的提高,是工程师们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这其中,有设计的突破,有反复的实验,更有团队内部的协调合作。
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曹辉研究新能源电池20多年,将技术创新视为新能源电池企业发展的关键,认为技术创新“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公司有约20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为了让工程师们专注创新、投身技术,曹辉做了大量努力。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近8亿元,约占营收比例的6%。另一方面,公司全力保障工程师的日常生活,在研发大楼和生活区之间建起空中走廊,工程师不出楼门就能完成工作与生活的转换。
距离瑞浦兰钧公司研发大楼不远处,绿色工厂源源不断生产着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从涂布、辊压,到分切模切、电芯烘烤,再到化成分容、下线检测,穿戴严密的工作人员与机械臂、自动转运车等智能化设备一起工作,井井有条。这里生产的新能源电池将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
近年来,温州市大力支持新能源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例如,推进温州大学与白马湖实验室共建“白马湖实验室温州中心”,聚焦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伟明盛青新材料研究院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冶炼重金属污染防治、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利用、正极材料制备等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成为新能源产业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不竭动力。
一条产业链的“串珠成线”
如果说一个个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如同一颗颗珍珠,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闪耀着光芒,那么产业链便串起这些企业成为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联结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凝聚开拓创新的产业氛围,推动有关企业共同发展。
伟明环保的固废处理和瑞浦兰钧能源的新能源电池研发生产,如何联动起来?曹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电池产线的加热环节原本使用天然气,为降低能耗,助力节能减排,今年1月起,企业选择改蒸汽加热,这种蒸汽正是从伟明环保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管道输送而来。
这是温州环保、新能源等企业之间“梦幻联动”的一个缩影。一个企业的资源输出,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资源输入,热能、动能、电能等在其中相互转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温州绿色低碳发展有着丰富的资源基础。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项伟胜介绍,目前,温州风电资源丰富,包括近海风电、深远海风电、分散式风电在内的待接入海上风电规模约为1000万千瓦;光伏资源储备充足,包括陆上光伏和滩涂光伏在内的待接入光伏总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
近年来,温州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和电气等产业基础优势,逐步形成“清洁能源+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的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2022年,温州市新能源产业664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达1330.3亿元。
新能源技术链龙头企业加大开放和利益共享力度,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延链强链补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光伏产业领域,以正泰集团为产业龙头核心,推动银基浆料等光伏发电核心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光伏产业强链;风电领域,依托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制造和出口基地建设,聚焦风机发电机等核心技术,一批技术链上下游配套项目逐步落地,实现风电产业技术补链。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核心,温州正统筹推动新能源领域科创资源有序配置和加速集聚。
从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再到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将在未来展现更加生动美丽的图景。(本报记者张晓洁顾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