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2023-11-28 11:09:59 - 荆州发布

转自:荆州发布

初冬的荆州,暖阳当空。城市往北,路边的两排银杏绵延,一如时间的长河。

在荆州楚文化数字产业园里,一场庄重简朴的王奇岳烈士遗物捐赠仪式正在举行。行李箱、手提竹篮、蘸水笔缸、机械座钟……王奇岳的外孙女婿黄才礼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将珍藏已久的遗物,郑重地交到重庆市綦江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手中。

从重庆到荆州,这场跨越700公里的联动,要从今年3月份说起。而重庆与荆州的这次交集得从百年前说起。

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1

两地联动:遗物见证革命路

今年10月的一天,黄才礼接到来自重庆綦江区总工会的电话,对方希望搜集一些王奇岳的遗物、史料,用于缅怀先烈,并在当地举办王奇岳烈士事迹陈列展。

那天,年过七旬的黄才礼高兴得几乎一夜没合眼。他告诉记者,外公王奇岳是重庆綦江人,外婆李盛莲是江陵县郝穴镇人,自己一直在整理关于他们的革命故事。这些年来,外婆一直将外公的物品小心珍藏,“历史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我非常愿意让遗物回到外公的家乡,这是最好的保存和传承方式。”

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现场捐赠的王奇岳遗物——机械座钟。

綦江作为川渝黔边革命的摇篮,孕育了邹进贤、王奇岳、王良等一批革命志士。为打造重庆红色文化高地,今年3月,綦江启动烈士寻访、红色文化研究保护等工作,綦江区总工会成立王奇岳烈士事迹、遗物寻访专班。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里寻找关于先烈的蛛丝马迹,最终发现了1997年发表在《荆州文史资料》上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以李盛莲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夫妇两人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专班成员顺藤摸瓜,找到了文章的作者——现任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黄道培。经黄道培牵线,专班成功与烈士后人黄才礼取得联系。

“王奇岳烈士,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中共闽浙皖赣省委秘书长、中共顺直省委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等职,是刘少奇、方志敏同志的重要助手,也是其侄子、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的革命引路人。”重庆市綦江区原中共綦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忠朴说,今年以来,专班辗转武汉、上海、上饶多地追寻烈士的足迹,“终于在荆州重见了鲜活的历史。”

黄才礼重新审视眼前这两个见证百年岁月的行李箱:黑色的铁箱已锈迹斑斑,呈现出灰白色,内里的木质结构散发出浓浓的樟木味;另一只棕色皮箱早已褪色,一边的锁扣已断,提手处用布条缠绑着。两个箱子虽然破旧却仍然方正,没有一处凹陷与褶皱,正如它的主人一般坚韧、顽强。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长夜如晦,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选择用生命追求真理,投身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如同星星之火照亮历史天空。

这两只行李箱伴着王奇岳漂洋过海,走南闯北,去过法国、到过苏联,历经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见证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1927年,它们随着王奇岳从苏联回国。在上海党中央接受新工作的王奇岳认识了从事地下斗争的李盛莲。随后,二人被组织派往天津中共顺直省委进行地下斗争。次年春天,王奇岳担任了顺直省委秘书长。为了工作方便,组织上安排王奇岳与李盛莲结婚。此后,李盛莲承担起应付邻居和周围环境;在省委领导人接头和开会时,放哨、观察敌情;必要时用药水抄写党内重要材料,承担交通送信等任务。

“这个竹篮就是送信的重要工具。”黄才礼一边摩挲着遗物,一边对记者说,竹篮主要是用来作掩护的,“佯装送菜,实则送文件、送信。”一旁的蘸水笔缸经过时光的沉淀,在阳光下愈发晶莹。1931年夏,王奇岳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协助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一起秘密进行工会工作。第二年冬天,党中央调王奇岳去闽浙皖赣苏区协助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工作。“笔缸是王奇岳在上海、在闽浙皖赣苏区用过的物件。蘸着笔缸里的双色墨水,他起草文件,为革命期刊撰稿,组织和指导工人运动和苏区革命。”

2

风雨辗转:投身革命即为家

在黄才礼珍藏的物品中,有一张王奇岳李盛莲的全家福,是1932年拍摄于上海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夫妇俩坐在中间,身后是李盛莲的侄子,膝边围着他们3岁的大女儿王化春和1岁的小儿子王化阳,“他们的小女儿,也就是我丈母娘,那时还揣在老太太的肚子里没出生呢。”黄才礼笑着解释道。

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王奇岳(右一)、李盛莲革命伉俪的全家福(1932年拍摄于上海)

这张不算完整的全家福,却成为一家人唯一的全家福。

那年冬天,王奇岳从上海到达闽浙皖赣苏区。怀有身孕的李盛莲带着儿女回到江陵郝穴镇娘家住下,准备把孩子安置妥当后,再听候组织安排。不料夫妻这一别竟成永别。

1933年7月,李盛莲在娘家生下小女儿王化庆。为了随时前往苏区,李盛莲将儿女送往四川省綦江老家,交由孩子祖母及伯父、伯母抚养。后来,前往苏区受阻,迫于生活需要,李盛莲考入汉口红十字高级助产学校学习。1935年3月,李盛莲接到王奇岳的亲笔信,信很简单,问了她和孩子的情况,并自称工作和身体都很好。

“老太太没有想到这是丈夫寄给她的最后一封信。”黄才礼说,李盛莲从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武汉、沙市等地医院工作,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她依旧为革命事业奔走,利用医生的职业掩护了许多革命同志,默默地继续为党工作,只是再也没有王奇岳的音讯。

直至1940年,李盛莲收到一个陌生人从湖南常德写来的信,信中说王奇岳已经牺牲了。李盛莲十分伤心,但信的内容并不详细。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的她,将儿女从重庆綦江接到沙市,决心将子女好好抚养成人,期待有一天能与丈夫重逢。

20多岁的李盛莲带着3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掩护革命同志,先后辗转枝江、松滋、郝穴,以及湖南澧县、平江等地。“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只身闯天下非常不容易。”同样是军人的黄才礼,对李盛莲充满敬佩。解放后,仍然挂念丈夫的李盛莲给刘少奇去信打听其下落。经证实,王奇岳已在1935年5月,于赣东北的磨盘山战斗中壮烈牺性。

人走了,但李盛莲却一直用王奇岳的故事陪伴孩子们成长。“我丈母娘压根没见过她父亲。”黄才礼对记者说,但他们对王奇岳的故事却如数家珍,提起父亲满是崇敬。他们眼里的父亲性格温和、文质彬彬,为了革命英勇斗争、顽强不屈。

王化阳更是在老家重庆市綦江区隆盛镇为父亲搭建了一个“王奇岳烈士纪念馆”,20平方米的展厅里整齐摆放着王奇岳生前的照片及相关资料、日记以及1952年由毛主席签署颁发的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光荣证。纪念馆屋顶上,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1983年李盛莲写给綦江县党史资料办公室的信。

3

红色传承:革命精神励后人

“老太太把子女们教得很好。”黄才礼说,祖孙三代接力从军,赓续红色血脉,王化阳也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为党工作。

2001年,李盛莲去世,唯一的心愿便是能与王奇岳合葬。儿女们将骨灰送到重庆綦江,完成了老太太的遗愿。

李盛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沙市度过,上世纪50年代,她到沙市卫生学校任教导处主任,后又到荆州市原第四人民医院任医生,直至退休。她一直跟着小女儿王化庆一起生活,居住在原沙市商场附近的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王化庆调去宜昌工作,留下10岁的女儿史玫与李盛莲相依为伴。再后来,史玫与黄才礼相识并结婚。

除了敬佩,黄才礼对李盛莲最大的感情就是感恩。“我夫人是老太太一手带大的,我女儿也是在老太太的陪伴下成长的。”那时,黄才礼在外当兵,李盛莲带着外孙女、重外孙女搬至大赛巷处的70平方米的房子里,一辈子勤俭节约、生活朴素。

1992年,黄才礼从部队转业回到沙市,常常陪李盛莲话家常、忆往昔,“您何必一辈子窝在沙市,您为革命所做的贡献,当年要想去北京安家也并不困难”。每当听到这样的疑问,李盛莲总是回答“做人要低调,对党要忠诚,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据荆州市原第四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王剑清回忆,李盛莲低调宽厚,工作认真负责,院里医生们都不知道她的身份背景,“李盛莲退休后,逢年过节院里组织走访慰问老干部,家里条件并不宽裕的她从来不跟单位提要求,更不提自己是烈士家属,她给大家的反馈永远都是正面的、向上的。”

良好的家风家训也在子孙们身上得到传承。史玫后来在沙市水瓶厂工作,身为计划员的她,面对成千上万种原材料的采购安排,从来没出过差错;面对利益诱惑,她从未动摇。工作多年来,但凡采购方上门送钱送物,她都一一拒绝,她对家人说“再缺钱也不能收别人的东西”。

2018年,黄才礼只身去往重庆綦江“探望”了李盛莲王奇岳夫妇。回来后,他将老人们的遗物一一整理,希望能给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找一个“家”。此次捐赠仪式上,黄才礼格外激动,“只有将遗物捐献出来,发挥教育意义,让后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才是缅怀和悼念先烈的最好方式。”黄才礼说。

信·荆州⑩ | 寻访王奇岳、李盛莲革命伉俪的故事

王奇岳烈士遗物捐赠证书。

按照计划,重庆綦江区相关部门将遗物带回去后,将暂时陈列在王良同志纪念馆内,“纪念馆一楼将专门开设王奇岳烈士陈列展。”綦江区宣传部副部长姚代强说,后期他们将把从各地寻访搜集来的资料,编撰成《王奇岳烈士传记》并出版,同时,将谋划修缮王奇岳烈士故居,继承革命烈士矢志不渝的初心,供后人瞻仰,让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照亮新时代的长征路。

\ | /

记者手记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请允许我代表王奇岳烈士的亲属,向两地相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11月14日,在王奇岳烈士遗物捐赠仪式上,记者第一次见到77岁的黄才礼老人。老人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性格和善,随身携带的是早已停产的荆江牌水杯。发言时,因为难掩激动,声音略有颤抖。他看起来不像是曾经的上校,就像一位普通的老人,让“外公遗物‘回家’”也成为了一位普通老人的朴素心愿。

黄才礼有不少“珍藏”,有王奇岳、李盛莲的生前合影,李盛莲的书信、推介信,记录两人故事的史料复印件等,它们被一一整理、装裱。这些物件折射出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和低调谦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英雄事迹,为之动容;英雄精神,值得传承。正如黄才礼所说,“历史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缅怀和悼念先烈的最好方式。这也是黄才礼捐赠的意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