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足迹”理论如何应用在产业体系中

2023-11-28 16:59:20 - 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

      近日,《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3)发布暨数字化典型案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会议间隙专访了河南鲁禹集团董事长李少华。他表示,“水足迹”理论可以应用在当代产业体系中。

“水足迹”理论如何应用在产业体系中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介绍一下“水足迹”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少华:2002年,荷兰学者胡克斯特拉(Hoekstra)等在虚拟水贸易国际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水足迹(WaterFootprint,WF)的概念。作为一种衡量用水的指标,该概念首次将虚拟水和实体水联系起来。“水足迹”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即包含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消耗量。

      蓝水足迹是蓝水消耗量的指标,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指标。绿水足迹是绿水使用的指标,指那些源于降雨但未形成径流或补充地下水的水。灰水足迹是以自然本底浓度和环境水质标准为基础,将一定污染物负荷吸收同化所需的淡水体积。

      水资源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经济资源之一,必须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效益最优。再加上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让管理者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可以起到辅助决策作用。并且建设和平衡水市场、水权、水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足迹”理论简单来说是一个衡量用水的指标,将虚拟水与实体水联系起来,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水,重新认识水的价值,尤其应该重视人们平常忽视的绿水与灰水,让政府、企业、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生态用水、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问题。企业也希望通过水资源管理、数字孪生、水处理排放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经济时报:“水足迹”理论如何应用在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

      李少华:产业网与“水足迹”的关联,一是具有内驱性,可以在自我生态环境中良性成长;二是形成完善的多维度网络,如蓝水、绿水、灰水循环,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三是具有流动(通)性,包括水或产业链的上游至下游的流动性;四是抵御外在风险能力强。

      在“水足迹”理论指导下,升级产业网要合理有序开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在产业网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关键节点,做大做强,同时助力和强化产业网升级。

      举个例子,河南鲁禹集团就在平顶山市研究当地丰富的水系资源和煤业、盐业、尼龙业等原有的产业链,发现相互之间的关联,寻求突破。公司将工业互联网、装配式水循环处理设备、新型抗菌抗病毒材料三个几乎不相关的技术进行组合,研发和开展陆基工厂化海产品养殖产业。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综合性企业,我们希望通过解决水污染等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理念,为社会和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比如,新型抗菌抗病毒材料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在水污染领域应用,还应用在卫生安全领域。

      我们希望向社会各界传递一个理念,只要人人能参与其中,就能对环境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