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先学后付”靠谱吗?求职者如何识别常见骗局?

2023-11-28 17:57:46 - 民生周刊

近日,

民小生发现

有一些所谓的“用人单位”或“培训机构”,

打着招聘的旗号,

声称可以提供工作或兼职,

但前提是求职者需要

自费参加指定的岗前培训,

这种“零基础”兼职靠谱吗?

虚假承诺“画大饼”,

求职者需擦亮双眼!

所谓的“先学后付”真这么“贴心”吗?

在校大学生小杨前不久被杭州某公司零门槛做高薪兼职的宣传所吸引,报名参加“影视五合一”培训班,虽说小杨一时掏不出培训费4900元,但公司负责人说如果掏不出这笔钱,或者担心有风险,可以选择“先学后付”。

“先学后付”,听起来不错?小杨立马签了培训合同,随后该公司工作人员提出让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一家电商平台上购买一部和学费同等价值的手机,把手机寄到公司指定的商家。

商家将手机卖掉后,再以学生的名义把钱转给培训机构。说是先学后付,但这样一操作,培训机构就拿到了全部学费。

小杨算了一笔账,自己每个月要向他买手机的店家分期付款435.51元,一年下来总共要给5226.12元,这比当初承诺的培训费还多。但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培训后可以多给他找几单兼职,很快就能把每月分期付款的钱还上。思来想去,小杨还是同意了。

但在培训中小杨觉得课程质量不高,学了一个月后没有接到一张兼职订单,于是他要求退学退款。没想到工作人员说他学得不扎实,需要交钱升级继续学习。

在工作人员的忽悠下,小杨又在电商平台上买了价值三千多元的手机,用来冲抵培训升级费,这样每个月要还的钱涨到了七百多元。可又过了一个月,他还是没有接到兼职单,这让小杨对这家公司彻底失去了信心。

然而这次工作人员也没再用推荐兼职来安抚他,而是直接拿出培训合同,上面写着“自用户缴费两个月后,该公司将不再为用户提供退费服务”。看着这份自己签了字的培训合同,小杨意识到退费难了。

花了几千元报了培训,但之前所说的兼职一个都没有,钱一分没挣到。为了不影响分期付款背后的征信记录,小杨还是要按时每个月还款700多元。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该公司把“先学后付”变成了分期付款,把消费者欠公司的培训费变成了欠电商平台的钱。求职者即使发现上当了,为了不影响征信,也只能硬着头皮每月还款。

名义上是用人单位

其实却是骗人单位

除了这种兼职陷阱外,还有一些人是在应聘专业性很强的专职岗位时上了当。

半年前,小袁在浏览招聘网站时,收到了一条招聘信息,对方声称是一家消防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要给公司招一名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员,虽然小袁并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但对方并不介意。

可在聊了一会儿后,对方却提出小袁没有一级消防工程师的证书,要想在行业内长期发展需要边上班边考证。

随后,对方给小袁推荐了一家从事消防培训多年的专业学校,推荐他去报名学习。小袁没有多思考就交了2980元培训费到培训学校,两天后,还没来得及上课,他就接到了这家消防工程公司人事发来的面试通知。

虽然小袁也做了些准备,但面试时还是无法应对考官提出的专业性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他并没有通过面试。小袁虽然有些懊恼,但想着自己还可以继续参加培训,将来还有机会从事这个行业,他觉得这培训费也没白花。

可就在他还在认真地上着培训课时,突然接到了警察的电话,告知他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这个所谓的从事消防培训多年的专业学校和招聘方的背后操盘者其实都是同一伙人。

名义上是用人单位,其实却是骗人单位。这种骗局现在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招转培”。虽然骗子的所谓招聘岗位有各种各样,但最后都要落到培训和交钱上。

对付这类骗局,求职者入职前一定要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了解,一旦碰到入职前后需要个人支付较高培训费,甚至还要去贷款的这种情况,务必要提高警惕,以免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诈骗陷阱,造成财产损失。

多方发力打击招聘诈骗

针对招聘诈骗频发,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三部门发布求职招聘十个典型陷阱防范提示,帮助求职者有效识别骗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受访人士认为,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求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保障求职市场健康发展。

北京颐合中鸿(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秋红表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各平台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行政许可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之间的沟通衔接,健全相关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形成监管合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等专家建议,要加强对求职者的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高校要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反诈骗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生活中有常见的招工骗局?

求职者应该如何识别?

虚假招聘信息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联系求职者,让其提供个人信息,并交纳“保证金”“培训费”等费用。一旦求职者交了费用后,对方就会消失不见,或者以“面试未通过”“企业倒闭”等理由搪塞,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招聘“黑中介”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或者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求职者钱财。

押金诈骗

求职者在面试或入职前,一些企业会以各种理由收取押金,然后以各种理由拖延返还押金时间,从而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何远彬表示,求职诈骗无一例外,就是在你去应聘这家公司的时候,同步就让你交纳不等甚至一些大额的费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求职者警惕了,因为正规的企业是不会在你应聘的环节上让你交纳各种明目的费用的。

法官提醒,对于那些待遇好、门槛低,招聘人数众多,招聘流程简单到“离谱”的岗位,求职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如果入职后发现所在公司从事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更应第一时间离职并报警。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央视财经、中青报客户端、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网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