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 一条路拥有三个名字

2024-02-28 01:10:56 - 上游新闻

新华路 一条路拥有三个名字

□谈惜言

于重庆人而言,解放碑就是这座城市繁华的标志,同时也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然而,就像光与暗是共生的一样,每一处潮流繁华的背后,总少不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传统与陈旧。在我眼中,与解放碑一街之隔的新华路,便是这样的存在……

一条路的三个名字

“新华路”这个名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的,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大梁子。

为啥叫大梁子?重庆多山,渝中半岛上就有一条山脉,从枇杷山一直向东蜿蜒到朝天门,今天的新华路恰好在山梁上,因而被称为大梁子。

老重庆人都知道,重庆城有上下半城的说法。按今天的地理位置来划分,上半城就是以解放碑CBD为核心,基本处于渝中半岛山顶位置的现代化城区;下半城则是指山腰到山脚,以及长江沿岸位置的旧城区。不过在抗战以前,重庆城的繁华地区恰恰在下半城。而上下半城的分界线,就是大梁子。

重庆这座城市的传奇之处在于,历史于其中演绎过无数的变迁。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之后,人们都可能对一些地名进行一次集中更改。

比如抗战时,国民政府就对重庆地名进行了一次大的更改,现在的中山路、民权路、民生路、民族路,就是那时更名或命名的。而大梁子也是在那时有了第二个名字“中正路”。而后不久,重庆解放,这条路又改名为“新华路”。

长安不见寺杳杳第一山

“庄严静妙,这是一块没有受到外面侵扰的重庆唯一的地方……但我突然神经过敏起来——可能有一天这上面会落下敌人的一颗炸弹。”这段文字,摘自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1939年4月旅居重庆时写下的散文《长安寺》。

然而,萧红笔下静谧安详的长安寺,正如她在文末担忧的那样,一个月后在日军的大轰炸中毁于一旦。

如今,古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可供缅怀。而在古寺原址上新建的,正是今天新华路上的重庆25中,以及一旁的长江索道站。

新华路上的很多老人,大多都知道这里曾有一座古寺,从无数支离破碎的追忆中,勉强能一窥长安寺当年的繁盛……

长安寺,原名崇因寺,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寺庙规模虽然不大,但庙中供奉的佛像颇多,山门内还有高约4米的四大天王石雕,以及横水池、石栏桥等景观。

长安寺地处海拔269米处的金碧山上,传说山门处有一高大牌楼,牌额上书“第一山”三个大字,相传为苏东坡真迹。因此长安寺又被称为“第一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安寺旧址上兴建起重庆25中学,自此,当年盛极一时的长安寺不复存在,“第一山”的美名也在重庆人的记忆中悄然消散。

流香故地,满园英灵

年老的重庆人怀念自己的童年,总会念叨新华路、人民公园、猫狗市场这三个名字。虽然今天的重庆早已有了许多人民公园无法比拟的游乐场和公园,然而在父辈们心中,它的地位却绝非这些“新贵”可比拟。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距离解放碑仅有300米的公园,原址其实就是当年观赏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流香”的金碧台。

1921年,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任重庆商务督办时,发现风雅秀美的“金碧流香”早已不复存在,金碧台下的后伺坡渣滓成堆,污秽不堪,因而决定在后伺坡上建座公园。可惜公园刚开工不久战乱再起,工程只得停顿下来。直到1927年,潘文华继任重庆商务督办后公园才重新动工。

两年之后的1929年8月,公园终于竣工开放。

抗战时期,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成为当时著名的集会场所:冯玉祥在这里募过捐,郭沫若在这里作过演讲,马思聪在此演奏过《思乡曲》,影剧艺人在这里举行抗敌演唱大会……可惜,公园也未能逃过重庆大轰炸,大部分设施被炸毁,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逐步恢复。

1946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公园修建了“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1947年又为纪念重庆大轰炸中冒死灭火而牺牲的消防员们,修建了“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这两块碑至今犹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一度是重庆最出名的宠物市场。今天,市场依然还在,只是不再像父辈记忆中的那样人潮熙攘。公园倒是热闹,特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此喝茶、打牌、遛鸟的市民尤其多,葱郁的林木间挂着各式各样的鸟笼,欢笑的人声与清脆的鸟鸣交织,一如当年……

一线通天下,一脉承今昔

新华路尽管看上去那么凌乱陈旧,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重庆最出名的音响及电子商品的集散地。如果你不是这条路上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你就不会晓得新华路还曾是老重庆邮电系统的重地……

在抗战之前,老重庆的邮政和电信是分立的,由交通部管理。1937年春,交通部下令邮电合作,从此邮局可以收发电报、打长途电话,电报局亦可打电话、代办邮政。在当时,设在大梁子的重庆电报局是办理民用电报的主要部门。

据史料记载,1937年时,往外省发电报每字一角钱,省内七分钱,加急则加倍,军用电报则一律减半,以支援抗战。

抗战时期,全市电话很少,且主要由公教单位使用,老百姓既无权也无钱安装。家中若有急事需通知外地亲友,只有通过电报或电话。当时长途电话的营业处也在大梁子。

这个长途电话营业处并不大,只有8个电话间,顾客拿号排队等待通话。重庆大轰炸期间,电报局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收发信函、拍电报、打电话,几乎都是和亲友报平安的。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