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城与庐州中学堂

2024-02-28 09:00:25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吉城与庐州中学堂

合肥一中校园内庐州中学堂牌坊。

吉城与庐州中学堂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鲁学斋日记》。

吉城与庐州中学堂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题字。

  40年前,我的省历史学会年会论文《清末安徽中学简述》发在《安徽史学》(1984年第2期)上,谓安徽最早的中学为1902年李经方在合肥创办的庐州中学堂、吴汝纶在安庆创办的桐城中学堂、万祖恕在舒城创办的斌农中学堂。其中庐州中学堂即今合肥一中,该校100周年校庆时我在《新安晚报》发整版《弦歌声声学子莘莘》文,110周年校庆时我在另一报也发过长文。今春是庐州中学堂正式开课120周年,早期教师中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吉城,不应被遗忘,值得大书特书。

 合肥名士相邀

吉城(1867-1928),字凤池(凤墀),号曾甫(曾父),江苏东台人。他1880年13岁时即因考中秀才,闻名乡里。就像杨振宁二叔杨力磋靠做生意撑起门面,支持大房杨武之杨振宁父子攻读且读出了名堂一样,吉城祖辈和父辈在东台县城开设商号“吉泰和”,经营南北百货,“以商养学”,培养在大家庭排行老四的吉城读书举业。吉城淡泊明志,博览群书,勤于笔耕,劬劳治学,在“做学问”和“教学生”两方面均卓有建树。他29岁拔贡,授文林郎候选训导。“而立”之龄即遥领山东沂州府书院和江苏江阴南菁书院阅卷之职,先后执教于东台能群学堂、南京上江公学堂、安徽庐州中学堂、东台中学堂和师范学堂等。他撰有国学研究论著31种、咏怀言志诗词500余首。其历年日记23册由后代珍藏,因记录了百年前社会变革、乡土民俗、气象地震等实况,以及政界、学界逸闻轶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新世纪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名《鲁学宅日记》。

采风八面,交游四方。吉城长于诗文会友,广结饱学之士,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07年春,吉城参与蒯光典(李鸿章弟李昭庆女婿)在南京成立的国学研究会,同时受聘上江公学堂教习,其间幸遇三位来自合肥的“伯乐”。

合肥东乡龙城殷锡恩中举后曾任霍邱教谕,后回乡设馆,门生中的蒯光典后来中了进士,其妹妹还和殷锡恩的儿子殷孟乔结为连理。受家庭熏陶,殷孟乔学养深厚,戊戌变法失败后决意走教育救国之路,和蒯光典一起在南京创办安徽旅宁公学,后改名上江公学堂,教师中不乏饱学之人,吉城在这里如鱼得水。1907年底蒯光典被朝廷学部任命为驻欧洲留学生监督,翌年行前委托殷孟乔代为主持校务。恰此时,庐州中学堂坐堂监督张子开发来“亟需招牌文史教习”的信息,蒯和殷商量,决定请吉城这个“千里马”至庐州中学堂。

随后张子开亲书的《邀请函》寄达:

凤池仁兄大人左右:文运往岁在宁亲获言论,不胜敬佩;国松、国筠兄弟夙闻鸿名,亦无任钦仰。去岁初冬,松等因郡人谬推,俾承乏中学堂事务,当以事待改良,需贤孔急。因念先生绩学多年,淑人意切,欲以国文、历史两科恳烦教授……兹以开学在即,诸事急需筹办,用特函肃台端,务恳即日起程,以慰殷盼,不胜祈祷之至。至关约一节,到日面奉。肃颂道祺,并贺年禧百益!弟李国松、李国筠、张文运顿首。正月初八日。

吉城日记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初九,张君子开自合肥来电,约往庐州中学”,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八再次“来书速行”。吉城本已同意蒯光典、殷孟乔相邀,于是正月二十一拜别母亲,溯江而上,经芜湖如巢湖于二月初四惊蛰日(3月6日)来到合肥。庐州中学堂地址在小书院(今长江中路合肥九中址),乍给吉城的印象是“校址甚阔,学生约八十人,尚未到齐”。至二月初十,“诸生齐聚,行开学礼”。学堂编班按照甲乙丙丁来排,吉城教甲乙班国文、丙班历史。

 执教庐州两年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其嗣子李经方“丁忧”期间,回合肥办起庐州中学堂。但他是个京官,实在无暇顾及学堂具体事务,先是礼聘严复为监督,奈何严复正忙于筹备复旦公学难以分身,于是请合肥举人、大书法家张子开为坐堂监督,自己叔叔李鹤章的两个孙子、同为举人的李国松和李国筠因“赞助”而为名誉监督。

庐州中学堂自1904年春季开课后,一直多方努力延聘名师。吉城的到来,可谓“锦上添花”,其实也是“高薪诚聘”。按事先约定,和吉城签的“关书”定为年薪500大洋,分春夏秋冬四季发放,外加寒暑假川资40大洋,平均下来每月45大洋,大大超过了他原在上江公学堂的薪酬。这是什么概念呢?按当时合肥一个人的月生活费2块大洋绰绰有余,稍后北京大学教师之外的职工大致也就8块大洋,可见是蛮高的了。在合肥两年,吉城衣食无忧,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因文史功底好,口才也不错,故上课很“叫座”,备受校方重视和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课余吉城誊录了学生名单和居(寄)住地址,以便因材施教。

学堂按农历计算学年。第一学期二月初开学、五月底放暑假;第二学期八月初开学、腊月中旬放寒假。每周开课6天,星期天不上课。其中,第一学期的清明节放假一天、端午节放假三天;第二学期的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放假一天,中秋节放假三天。开设有国文、算学、英文、历史、舆地、博物、物理、化学、理财、体操等科。10多位教师主要为皖、苏、浙人,还有来自英国伦敦的“外教”卜美恩。100多个学生多为合肥人,还有庐江、巢县、舒城等庐州府辖各县慕名前来就读经考试录取的。初高中连读,定学制为5年。学生在校读满5年且考试合格即可毕业,没有如今的“中考”。

吉城还热心为庐州中学堂“增光添彩”。他为学堂大门撰联:

汉文翁修学以来,天下乃立郡校;

宋包拯读书何处,里中更起乡贤。

他还为礼堂撰联:

百万言说文,各守师法;

二千石察可,谨与计偕。

联中“二千石”指庐州籍蜀地郡守文翁,为“中国公学始祖”。

1908年3月19日,李国松、李国筠兄弟特邀吉城参加在合肥举办的为其父李经羲(云贵总督)五十寿辰祝寿宴。同年6月3日是农历戊申年端午节,吉城与学堂师生一行同谒香花墩上的包公祠,他又为包公祠题楹联:

一笑对香花,清爱欲分周茂叔;

千龄垂谏草,英姿如拜魏玄成。

联中“周茂叔”指周敦颐,曾有《爱莲说》;“魏玄成”指唐代魏征,以谏臣负盛名。

 珍藏遗予合肥

吉城在庐州中学堂执教期间,与合肥乃至安徽结下深厚感情。

曾经题写“张顺兴号”招牌字的学堂监督张子开,当过桐城教谕。他不仅热心支持吉城教学,还将桐城派大家马其昶(字通伯,后来的清史馆总纂)等著名学者引介给吉城,切磋交流。书法大家刘启琳与吉城在合肥一见如故,歆慕无间。张子开见状干脆说合两家共结“秦晋之好”,刘、吉慨然允诺。其后,刘启琳的长女刘淑贞嫁给了吉城的哲嗣吉荣泰。

从1908年3月至1910年1月,吉城在合肥已执教两年。奈因老家东台母亲多病及子侄待教,乃辞去庐州中学堂教职。学堂挽留,他便推介东台名士陈星南继之。1月19日,吉城离肥,张子开等师生送至逍遥津码头,还登上轮船依依惜别。吉城返里后,东台县知县兼中学堂监督何元泰立即发出聘书,但薪酬比庐州中学堂少了三分之一。考虑到能兼顾家庭,吉城还是应聘就职了。同年9月,吉城又收到张子开和刘启琳来信,拟再次聘请吉城来庐州中学堂任教。由于吉城已与东台中学堂签订了关约,不能再应合肥之聘,他婉谢了。

1911年皖北发大水致灾波及合肥,吉城遂举历年所得束脩1000块大洋(相当于在庐州中学堂工作两年的全部薪酬),捐赠安徽省义赈总局以助赈灾,其义举感动社会各界。同年7月29日,安徽省义赈总局发公文对吉城予以通报表彰。

1928年5月19日,吉城与世长辞。治丧期间,合肥各界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李国松和李国筠送的挽联是:

助教廿年前,乡校得师称盛事;

著书百卷外,礼堂承业待传人。

杨振宁的叔祖父杨午樵(名克暄)曾是吉城的学生,时已是合肥知名书法家,他和当年同学张寿仁、谭锦章也联名致送挽联。

1909年吉城手抄的《庐州府官立中学堂乙酉年同学录》7页纸原件时隔百年,居然还保存在东台吉家!如今,这份同学录从“源头”丰富了合肥一中校史馆的内容——吉城曾孙吉家林整理家藏时发现,把它和吉城的《鲁学斋日记》5大册影印本等遗予合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