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之梦
近期读了《密涅瓦的猫头鹰:黑格尔》,作者是前苏联的阿尔森·古留加,由张荣、孙先武编译。这是一本讲述黑格尔生平事迹、主要著作、哲学思想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构建、发展过程等的书。在阅读过程中,黑格尔的神学院同学、好友、诗人荷尔德林所写“人,诗意地栖居”这一名句,引起了我诸多联想。
黑格尔活到了61岁(1770—1831),不算长寿。他父亲是个官儿,这使黑格尔拥有不错的学习条件。学生时期的黑格尔被老师认为“将来定会大有作为”。他的个人爱好是吸鼻烟、喝酒和玩牌,有“喝大”的时候,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德国青年学子的通好,青年马克思也有过喝醉酒的经历。黑格尔嗜酒,但说话挺招主流社会喜欢,中学时的他在演讲中说:“我们会感到自己有多么幸运,会珍惜上天让我们出生在这个国度的机会。”到了18岁,他进了图宾根神学院,结交了两个好友,一个是谢林。他的一大业绩是把法文的《马赛曲》译成德语。德国当局把这首法国歌视为强盗之歌,面对公爵的审问,谢林抗辩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谢林这位好友对黑格尔颇有影响。
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另一位好友是荷尔德林。心怀浪漫情调的人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所打动:人,诗意地栖居。然而,诗的作者本人命运很惨。他和黑格尔同岁,比黑格尔多活了12年。这位年轻的诗人和房东的妻子相爱了,爱得还挺热烈,但舆论令他们分开。荷尔德林后去了法国,不久,那位房东的妻子去世,他闻讯赶回德国,精神大受刺激。36岁的荷尔德林得了精神病,直到谢世。
“人,诗意地栖居”,这应了中国传统诗论的“诗穷而后工”——越是处于逆境的诗人,就往往能写出他所希冀的应然。经后来的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诗意地栖居”的诠释,这个迷人的理想被注入了多层面的内涵,包括对现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弊端的警醒。德国是个出产伟大诗人和哲学家的国度,按理说,德国人民应当首先过上诗意般的生活。事实呢,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毁了别的民族诗意栖居之梦,最终也毁了自己诗意栖居之梦。
“人,诗意地栖居”,在中国当下,被加上了“远方”这个维度,诗意与远方成了都市人的向往。不过,这句满怀诗意的名句与普通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差距,它飞翔于现实的上空,所以也时常令奔赴远方去寻找诗意的人们大失所望。在当下,“诗与远方”更多地变成了某种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