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漂亮的攻坚战就是生动的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2024-03-28 08:02: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3月24日,世界银行行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高度评价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表示从雾霾弥漫到蓝天常态,中国已今非昔比。

世界银行行长的感受,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感受。数据是最佳的证明:2013年—2022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却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这份优秀成绩单的背后,是我们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而这个美丽故事的参与者,有政府、有企业,也有公众。

把时间线拉回到十年前,严重雾霾天气是当时很多人的深刻记忆。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在2013年有超过10个月时间被雾霾困扰。解决严重大气污染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时不我待,必须马上行动起来。2013年,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向大气污染全面宣战;2016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将“大气十条”实施以来行之有效的措施法治化;2018年,蓝天保卫战打响,加快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加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治理“散乱污”企业,坚持不懈的治污攻坚换来了天空颜值持续提升。

作为承担大气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的企业,随着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不断提升、治理标准的不断加严,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陆续从被动治理向主动转型升级转变。钢铁行业作为典型代表,刀刃内向,大力推进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90%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部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标甚至优于国外。十年间,我国淘汰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的落后过剩产能分别达到3亿吨、4亿吨、1.5亿吨重量箱。如今,这些以往人们眼中“黑大粗”型的传统产业,正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升级,基本建立起了绿色制造体系。

十年间,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更是为这个美丽故事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大气严重污染的形成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年来,我国致力于改善能源结构,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为拥有更多的蓝天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空气清新了、蓝天变多了,老百姓有着最直观的感受。“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一名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常客”,以北京故宫午门为背景的一张星轨照片美丽得令人们惊艳。蓝天更多了,公众“爱蓝天”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开始自愿加入守护蓝天的队伍之中。随着公交、地铁线网覆盖率越来越高,以及骑行环境的改善,人们开始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3年的1.81%提升至2023年的31.6%,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至此,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繁星再次闪耀夜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性,不仅让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也为其他国家带去了启发,许多外国媒体报道,亚洲其他一些城市应该多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为改善全球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当前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我们并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于此,而是再接再厉、勇攀新高。2023年底,我们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同时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精准施策,继续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势必将雾霾变蓝天的美丽故事一直书写下去。

如今,人们在朋友圈里晒蓝天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样激动,曾经的雾霾重重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大气污染治理的峥嵘十年,展现了我们的决心,也给予了我们巨大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身边的蓝天会越来越多、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经验一定会被更多人认可,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带去帮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