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作用比子弹还重要”

2024-05-28 10:38:03 - 上观新闻

如果你有幸见到一份延安《解放日报》,它应该是土黄色、厚实且粗糙的。有时候,纸浆大颗粒脱落造成印刷在上面的文字缺失。这种不平整但韧性极强的纸张,为党的新闻事业写下一个特别的注脚。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里,一把用红绸布束起的植物被存放进展柜。正是这种不起眼的马兰草,解决了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卡脖子”问题。

那个年代,“纸的作用比子弹还重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封锁进一步加大,纸张极度匮乏。1941年6月12日,《解放日报》创刊未满一个月就“不得已”刊发了一条启事:“本报发刊以来,订阅者日益增加,惟因边区造纸厂之产量尚极不足,以致影响本报的印数不能不大为减少……”

为了冲破封锁,边区政府组织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学教员华寿俊到振华纸厂兼任工务科长,曾在德国学习化工的留学生刘咸一担任厂长,会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在一次开荒劳动中,华寿俊偶然发现一种纤维韧性很强的植物——马兰草。当地群众称之为“扯倒驴”,意思是毛驴如果被它缠住腿脚都很难脱身。“扯倒驴”在陕北漫山遍野地生长,牲口不吃,农民用来搓绳。

华寿俊割下一捆马兰草带回工厂,利用钢丝帘代替竹帘捞纸,用土碱代替生碱漂白,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马兰草造纸大获成功。经过进一步升级技术,最终达到每10万斤马兰草可造出20万张纸的生产力。马兰纸不仅保证了《解放日报》印刷的需要,还为延安的文件、书籍、报刊提供了充足的纸张。朱德曾在诗中称赞“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纸的作用比子弹还重要”

华寿俊创造性地发明马兰纸的灵感来自劳动一线。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也与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密切相关。记者穆青的长篇通讯《本报编辑部的个人生产》记录了当时的劳动情况。解放日报编辑部四十多人,按照个人特长和工作时间,以农业和纺织为中心组织生产活动,“这期间山上的劳动使人们感到莫大的愉快,歌声和笑语整天传遍着山头”。

自力更生,才不会被人扼住“命运的咽喉”——再看那泛黄的马兰纸,何尝不是最好的印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