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4高考丨冷门专业真的“冷”吗?这个专业就业率近100%

2024-05-28 12:12:18 - 民生周刊

2024年高考进入倒计时,再有10天,各地考生将迎来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考试后,选专业的烦恼可能也随之而来。

近日,一条题为“她是北大同专业同级唯一坚持读到毕业”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榜前列,这位同学在大学期间选择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由于专业比较冷门,从入学到毕业,她是这个专业唯一一位从头读到尾的同学。这条热搜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冷门专业的热议和探讨。

什么是冷门专业?这类专业真的“冷”吗?冷门专业毕业后好就业吗?

专业本身其实并不“冷”

在大众的印象中,冷门专业就是那些学生数量和从业者数量相对较少,就业方向也较为狭窄的专业。然而,其实很多专业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冷”。

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专业的学生表示,外界或许认为自己学的专业冷门,但其实乌尔都语是个既有趣又“热门”的专业。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乌尔都语翻译的需求已经趋于普遍。而目前,国内开设乌尔都语专业的高校则仅有七所。

“我所在的这届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且就业去处也都比较理想,和公众印象中的‘冷’形成了反差。”这名学生说。

再比如一些小语种专业,北京大学著名的“六代单传”古生物专业,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筚篥专业等,尽管听起来冷门,但其实就业率并不低。

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峰介绍,许多专业之所以“冷门”,很大程度上是印象在“作祟”。

把冷门专业学“热”

去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李莹发视频“吐槽”自己的专业冷门。李莹没想到的是,视频意外走红,网友甚至在线催更科普。

在李莹的视频中,科普了不少关于甲骨文的知识,比如甲骨文每个字都有造字故事,也有字形的演变过程。网友表示,研究甲骨文不愧是“探究汉字的生命轨迹”。

网友看了视频,纷纷表示“有趣”“想学”“想破译”,李莹还介绍大家感兴趣可以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入门。

介绍甲骨文的视频看着有趣,其实每一个字被破译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坚持。李莹形容她看到的甲骨文学者做研究时,“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书”“一个人,一间屋子,一辈子”“99%的无用功换来1%的突破”。

视频播出后,李莹也没想到自己钻研的这项专业竟然也备受关注,有不少网友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为往圣继绝学,唯有久久为功,不断传承”。

每个专业的可能性,不应被简单的“冷”和“热”所定义

贴着“低就业率”标签的冷门专业,并不代表在就业市场上就一定冷门,很多毕业生甚至还被“热抢”。

像古文字破译人员,便在近些年的就业市场上成了“重金难求”的人才,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以最高10万元/字重金悬赏破译人员。

既然冷门专业的就业不一定“冷”,缘何冷门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同大众体感间存在“温差”?

张海峰介绍,“温差”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劳动分工愈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往粗放式市场人才供给关系,如今已经在向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转变的同时,由于知识鸿沟客观存在,公众自然无法全方位地把握每一个专业最新的就业情况。”

在张海峰看来,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冷”与“热”受这两股力量的相对强弱影响;另一方面,“冷”与“热”其实也是一个长周期动态调整的过程,受社会需求与行业变化、专业培养计划、宣传与认知度等多元因素的影响。

“许多几年前、十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如今也‘冷’了下来。在技术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短周期内就业的热门与否,便去轻易地判断专业存在的价值,不仅容易忽视像物理、数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存在的意义,还可能影响就业市场中供需关系的偏向。”张海峰说。

每个专业的可能性,不应被简单的“冷”和“热”所定义。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