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乐府,一曲联通古今

2024-06-28 00:00:11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楚墓乐府,一曲联通古今

长台关楚墓中的编钟。

楚墓乐府,一曲联通古今

淅川古墓编钟。

楚墓乐府,一曲联通古今

曾侯乙墓漆盒上的编钟演奏图。

2015年,武王墩楚墓被盗掘;2018年,淮南警方追回被盗文物77件,其中有编钟一套23件。武王墩楚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对外公布的信息表明:放置陪葬乐器的北室(共两个),钟架上的悬挂纽钩,与被盗编钟数量一致。人们从央视直播的画面中能听到:用这组编钟演奏的《茉莉花》(首句),清脆悦耳!从已经见到的楚墓编钟看,它们中有的是墓主“自乍(作)”的,有的是外交赠送的,有的是战利品,有的是嫁妆。古人对音乐功能的特殊认识,决定着对乐器制作的态度,而古人和今人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也存在着巨大差别。

渐行渐远的古乐器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表明编钟产生于殷商、发展于西周、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之后逐渐衰落。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成组编钟的枚数由少到多。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组编钟为3件,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一组编钟为5件,这都是殷商时期的典型编钟;在陕西扶风齐家村西周古墓出土的一组编钟为8件,山西曲沃赵村晋侯古墓(西周时期)出土的一组编钟为16件;至春秋战国时期,如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一组编钟为26件,湖北随州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出土的一组编钟为34件,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编钟达65件!就目前已经出土的编钟情况看,楚国编钟可谓登峰造极。单组枚数多,意味着可以发出更多的音,音律关系便更为准确,奏出的乐曲音调也相应丰富。

今人对编钟已很陌生,我们有必要对它作常识性的了解:编钟悬挂在钟架上时,体形小、分量轻的,自然悬挂在上面,但是,它的音调高,音量小;相反,悬挂在下面的大型钟,它的音调低,但音量大,所以编钟的体形大小和形状对音调、音量的影响非常大。另外,编钟演奏时,乐师是背对编钟、面向观众,而不是像某些电影、电视剧中展示的那样背对观众。而敲击悬挂在上层的小编钟时,乐师站在钟架后方,仍然面朝观众。

楚墓钟声响彻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升天,太空响起了《东方红》乐曲,而这首《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出土于长台关楚墓中的编钟演奏的。

长台关楚墓位于河南信阳平桥区,是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1957年,在此考古发掘出一套编钟,共13件。编钟出土时,按照大小顺序,整齐地悬挂在钟架上。除了上面敷有薄薄的灰色氧化层,几乎没有一点锈蚀,堪称奇迹。测音显示,敲击每件钟的鼓部和隧部,发出的音是不一样的,一钟二音,二音是音阶中的半音关系;发音频率与国际音标相比,只差2%左右,因此,用这套编钟可以演奏一般的现代乐曲。

这样的音准是怎么做到的?音乐考古工作者发现,每件钟的内壁和底部都存在一些削刮、打磨的痕迹,这是古代调音师调音时留下的特有印记。武王墩楚墓出土的编钟以及目前已发现的其它古墓出土的编钟,其内壁均存在类似的调音痕迹。

这套编钟中最大一件上有铭文,经考证是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楚国大司马荆历(眅)灭戎蛮子赤有功而铸造此钟。显然,长台关楚墓墓主即此套编钟之主——大司马荆历(眅)。

安徽有比长台关编钟出土更早的古代编钟,那就是在寿县县城西门蔡侯申墓中出土的一组编钟,时间是1955年。这组编钟共9件,上有铭文,自名“行钟”。该墓中还出土一组编镈,共8件。在形制上,与编钟相比,只是纽部稍微复杂,为镂空的复纽;纹饰,二者几乎相同。编镈上也有铭文,自名“歌钟”。有学者研究认为,行钟用于出行巡猎、征战等,声音高亢、激昂;歌钟则用于盛席飨宴,听起来轻盈舒缓。这种“自作”行钟,在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也出土过,一组共9件,上有铭文“钟离君行钟”。现代测音表明,其音阶结构均为常见,并不具备巡猎、征战“高亢”的特点。可见,对出土器物文字的研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

墓主生前的心爱之物

上文提及的长台关楚墓编钟,一组13件中最大的一件上刻有铭文,有学者解读为“隹荆历屈抑晋人救戎于楚竟”。竟,境。荆历,是楚国将领、左司马眅。《左传》中提到此人,他是楚国王室成员,带兵打仗,屡建战功。其“抑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从而解除晋楚外交矛盾,这件事被记载在《左传·哀公四年》。当时,吴国一路西进,意在攻打楚都,其间隔着蛮氏。楚国左司马眅率军迎击,包围蛮氏。蛮氏所谓“蛮子赤”出奔晋,也就是藏身于晋。而晋、楚早有盟约,规定“好恶同之”,因此必须交出蛮子赤。楚国左司马眅完美完成这一任务,不仅维持了正常的晋楚外交关系,也为有效阻止吴国西进作出了贡献,铸此编钟以作纪念,完全是情理中的事。

由此推断这套编钟的主人就是左司马眅,眅也就是该古墓的墓主。

1977年秋发现的河南淅川楚墓中,出土了一组共26件的编钟。经勘探发现,此处共有楚墓25座,5座车马坑,出土的6000多件器物里有一件平底鼎,上有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人们由此知道该鼎主人为王子午。他是楚庄王的儿子,曾率兵出征,战功卓著。根据《左传》记载,他在楚共王时官至司马,到楚康王时升为令尹。

该墓中出土的26件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这组编钟每件均刻有铭文,内容相同,少数字不同。铭文大致意思是王孙诰为侍楚王、诸侯嘉宾等作此钟,以求康乐,“万年无期”。可见这套编钟是王孙诰用来侍奉楚王、款待嘉宾的重器。在眅去世时,也成了随葬品。

“音乐大厅”里的演奏说明

到目前为止,一座古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成组编钟要数曾侯乙墓。该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墓主名“乙”,姬姓,其先祖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曾国是西周天子最初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诸侯国。

曾侯乙墓为战国早期墓,它的形制、规格,足以让今人瞠目结舌:单单椁室底板、墙板、盖板所用的楠木,就达500立方米,总共171根,全是巨型长方木。椁室分东、中、西、北四室,分布有点特殊:墓主在东室,除了主棺,还有8具陪葬者木棺。这与往常古墓布局有所不同,往常墓主墓室多在中室,而这里的中室是一个“音乐大厅”(乐府),和很多古墓的“乐府”处在北室不同。在曾侯乙墓中室“音乐大厅”通往墓主东室的门洞处,另有1具狗棺。

我们只说说这个“音乐大厅”。

大厅内陈放着一个巨大的“7”字形彩漆钟架,钟架两端由蟠龙纹饰铜套加固,长10.78米,高2.73米。上面悬挂着3层8组共64件编钟和1件镈钟,总重量超过3.5吨。支撑3层编钟的钟架当中,由6名腰佩短剑的青铜武士,头顶钟架横梁,充当着竖立的铜柱,另有8根铜柱承托。底层有编钟2组12件,加上位于中间的1件镈钟,共13件。这件镈钟是楚王赠送给曾侯的,另12件编钟以这件镈钟为中心,两边放置,其中最高的达153cm以上,重200千克以上。中层3组33件,上层3组19件。经检测,敲击编钟的正鼓部与侧鼓部,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标准音,因此成组65件编钟音域跨度可达5个半八度,能完整体现和声、复调、转调演奏。下层大钟低音深沉浑厚,中层编钟的中音圆润淳朴,上层编钟的高音清脆明快。

中室编钟旁还发现演奏用的“丁”字形木槌和长棒,木槌是用以演奏中、上层编钟的,长棒是演奏下层编钟的。编钟、钟架、挂钩上,均有铭文,内容涉及编钟所处的位置编号、音名及音乐理论,是研究春秋战国音乐史的“资料宝库”。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张特殊的“演奏说明书”——一只鸳鸯漆盒,上面有一幅乐师正在演奏编钟的图画。只见一位乐师手执长棒,背对编钟,长长的木棒敲击在编钟上。乐师手执的长棒,与乐府中出土的木棒相吻合。

“音乐大厅”中,这套编钟占据着C位,另有编磬、鼓、琴、瑟、笙、箫、篪等共125件不同的乐器,组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大型乐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