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多大?

2024-06-28 14:30: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6月23日,济南动物园为川金丝猴“蛋蛋”举办三周岁生日会,希望唤起更多人对川金丝猴以及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努力为它们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生存环境。

目前,我国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神农架等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现在的分布区与历史上的分布区相比较,已经大大地缩小了。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研究员赵序茅指出,通过模型分析,川金丝猴不同遗传单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神农架亚群更加濒危。

气候变化成为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力

赵序茅课题组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导致3种金丝猴在未来(2050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分布海拔升高。

其中,黔金丝猴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最大,川金丝猴在四川东北部、陕西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的适宜栖息地和滇金丝猴在云南西部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在收缩。

人为干扰是导致金丝猴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最暖季度平均温度、降水量变异系数、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是分别影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适宜栖息地的最重要气候因子。

“因此,建议减少低海拔地区的人类活动,并加强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影响严重的栖息地进行预见性保护,比如提前规划、扩大保护地范围、在栖息地连通性低的地区修建生态廊道。这一研究结果为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修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赵序茅说。

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正成为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力。物种分布是一个区域内生态因子长期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但气候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一些无法适应气候变化的物种由于栖息地萎缩、生存资源紧张,将会面临种群局部灭绝,甚至种群灭绝。

一旦一个物种消失后,和它相关的大概有30—40种动物,就会跟着遭殃,不断地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最终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与后果。

气候变暖使脆弱地区的濒危物种雪上加霜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包含物种脆弱性、气候脆弱性和人类活动脆弱性的评估系统,用于量化中国2500多个保护区的受威胁水平,这3个指标用来衡量物种受到外界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约7%的保护区(1级和2级)是高度脆弱的,主要位于西南(云南、重庆)、中部(湖南)和华南(广西)地区。

由于气候变化和栖息地损失严重,这些保护区内的物种可能处于高的灭绝风险中,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措施以维持其保护的有效性。

而由气候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脆弱性热点地区出现在了华东和华北地区。

“气候变暖使得脆弱地区的濒危物种雪上加霜,即便地球保持目前的增温速度,导致物种的分布区范围会进一步压缩,从而使处于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的物种受到更大的威胁。”赵序茅介绍说,研究表明,物种脆弱的地区和气候脆弱的地区、人类活动脆弱的地区重合度很小。

只关注物种脆弱性的热点地区,那么处于气候脆弱性地区的物种就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反过来也是如此。

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60年中,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的气候仍然不稳定,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更令人担忧。

气候变化最终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

“气候变化导致物种体型、物候、分布范围的改变,会通过种间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改变,而这些变化终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赵序茅说。

以青藏高原植被研究为例,过去35年的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发生了两大变化:植被生长更早、更快,但“最适生长”时长缩短。由于青藏高原春季温度升高,植被物候期提前,出现更早生长的局面。而植物的生长有自己的周期,春季温度升高造成它们生长更快,但并不能无限生长。作为提前、加快生长付出的代价是:“最适生长”时长缩短。

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植被秋季的生物量生产减少了。植被生长时间提前、中期生长速率加快,长得早且快自然消耗的土壤水分就大。土壤水分亏缺之后反作用植被,缩短了其“最适生长期”。本来植被“最适生长”可达两个月,但是现在前期长得好,土壤水分消耗大,后期生长乏力,也就只能维持“最适生长”1个半月;虽然植被生产的量还是那个量,但是春季增量,秋季减量。

气候快速变化不仅仅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长格局,还会改变高寒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节动态。这些气候条件引起的生态系统过程改变直接关乎青藏高原绵羊、牛和大量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存与保护。而畜牧状况又直接关乎青藏高原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