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外的一鸣惊人

2024-06-28 17:00:28 - 北京晚报

在史籍外的一鸣惊人

辛弃疾像今藏铅山县紫溪西山辛村

在史籍外的一鸣惊人

辛弃疾手书《去国帖》

▌洪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出自我国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笔下。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相比苏轼,辛弃疾是罕见的文武全才,文可名满天下,武绝不是侠客式的武,而是能够行军打仗统兵攻坚的武。

辛弃疾的武来自时代的赋予,刚经历过亡国之痛的北方移民非常清楚这个国家绝不只是被一两个奸臣才搞成今天这个样子的。重文抑武带来的后果,让辛弃疾这一辈的宋人,对抗金北伐复国还乡充满了热情。也正因为辛弃疾不光有热情还有行动,这也让辛弃疾不只是靠文字空得“爱国词人”这样一个头衔,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用行动实践复国的理想。

曾师从邓广铭先生研究宋史的辛更儒先生,是辛弃疾研究、宋金史研究及古典文献研究专家。他以辛弃疾为研究课题,通过各诸侯国文献和史料,对辛弃疾的一生以及人们对他大大小小的疑问进行解答。辛弃疾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史料、文献少,人们对辛弃疾的研究也是史料不断搜集更新的过程。从邓广铭的《辛弃疾传》到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再到如今的《辛弃疾新传》。辛弃疾的生平在资料的完善和查缺补漏中逐渐完整,这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辛弃疾。

在史籍外的一鸣惊人

在史籍外的一鸣惊人

《稼轩长短句》元大德三年己亥广信书院本

祖父的遗志

辛弃疾出生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是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他出生时,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对于生在金人统治下的辛弃疾,宋只是过去时了,然而他的祖父辛赞,则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恢复故土的大志。山东沦陷后,先后受完颜昌和伪齐统治,辛赞并没有出仕,直到宋金签订议和之后,辽、宋旧时有官者换授金朝官职,这时辛赞才出仕金朝。他从亳州谯县县令一路做到南京开封府知府这一高官。辛赞已经融入金朝的官僚系统中,但国耻与收复旧土的念想却从来未断,他把这些志向以及对宋朝的怀念都传给了孙子辛弃疾。

金朝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颜亮仿辽、宋旧制,更定试期,增加殿试,这样金朝的学子们就有机会来到中都做官。辛赞因为官已经做到了五品刺史以上,辛弃疾本可通过荫补入仕。但辛弃疾没有走这条路,一方面是按照金法,文臣的儿子荫补入仕得做武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辛弃疾北上科举考试还肩负着勘测北上地形,刺探金朝政治的使命。

辛赞要求辛弃疾参与考试期间,每到一地都要考察相关的山川要塞的形势,了解金人的兵力部署,为北伐起义做准备。作者根据辛弃疾晚年谈起派间谍潜入金国刺探情报的对话,了解到辛弃疾两次赴京的线路并不相同,一次走了山东,一次走了河南,分别了解这两条北上线路的沿途情况。虽然辛弃疾两次都未能考中进士,但他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为后来的反金起义一直在做准备。

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中说道:“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这足以说明辛赞的伟大,辛赞在金国官已经做到了南京开封府知府,在汉族官员中非常有权势,但这个经历过靖康耻的宋人,也见识了金国武力的强大,深知现在跳出反抗无异于螳臂当车,且南方宋朝朝廷态度也不明,只得把反抗的种子寄托于孙子辛弃疾,这才让靖康之变出生后的辛弃疾,没有沉溺于金国官员家属的物质滋养下,而是心系南方朝廷,等待时机光复大宋。

起义的时机

机会很快就来了,完颜亮自迁都后就筹划着大举攻宋,在中原地区抓民夫、征粮草、造军械,对中原百姓横征暴敛残酷镇压,很快就激起了民变。完颜亮按照原计划兵分四路,从海道、蔡州、凤翔、淮北南进,为了不影响南征将士军心,完颜亮严禁臣下提民变之事,这给了各种起义势力发展的机会。东海县张旺起义、沂州二郎起义、河北王任起义、山后契丹诸部起义等等遍布华夏。其中济南府农民耿京与李铁枪等六人入东山起义,聚集起民众后攻占了泰安州。与此同时,祖父去世后辛弃疾就回到了山东,面对着金人的暴敛,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纠集了乡里两千余人举起了反金大旗。

中原地区的各种起义势力,辛弃疾的队伍在其中只是一小支,他深知单凭自己无法实现光复中原的目标。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就像草台班子一样,鲁莽、不听命令、偶有哗变、毫无秩序,这让起义军彼此很难融合,谁也不服谁。辛弃疾思考再三决定和耿京起义军合流,接受他的指挥,而在史料中作者更是发现,辛弃疾应该是做了这支起义军的掌书记,也就是作为耿京的主要谋士。

耿京起义军在辛弃疾加入后实力大增,以泰安为中心,起义军分割部队,四方招募很快就壮大了起来,并且南取兖州,西取东平,以东平府这个北宋天平军节度使旧地作为基地,不光联合河北、山东其他起义势力,也开始了与南宋朝廷的合作。作者推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随着辛弃疾的加入,耿京起义军整个战略发生了大改变,并且通过联合实力剧增,其中辛弃疾肯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料的缺乏让作者只得从《稼轩词》中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他在起义军中的表现。

起义军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还去支援协助南宋水军。完颜亮这边也是内忧外患,南下进攻等于撕毁了与南宋的和平约定,激起了南宋军民的同仇敌忾。内部反对势力也在完颜亮的暴虐下被激发。完颜亮下军令,在扬州的诸将三日内必须渡江,不能渡江的都杀掉。这也让不想继续打仗的属下有了反心,他们密谋杀死完颜亮与南宋议和。最后,完颜亮死于扬州龟山寺的叛乱中,这边金国朝廷为了保证政权的交接和南征大军顺利回撤,加紧了对南宋朝廷的安抚。辛弃疾敏锐地看到,不管金国哪派得势,很快就会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危险即将到来。南宋朝廷虽是支援,但始终不敢北上,很多起义军成员在与宋军合作后便南下入宋,这让在山东的起义军越来越孤立无援。

金朝大军安然北撤,南宋并没有各路并进借此收复中原。这也让起义军感到了危机就要来临,辛弃疾看到的是起义军的成败,现在背后是南宋朝廷的态度,必须让南宋朝廷对起义军的存亡有所表态。于是他领着起义军团队南下前往南宋。也是这次南下,辛弃疾见到了宋高宗,并陈述了自己的恢复大计八条,这在《铅山志》中有所记载。宋高宗收到耿京的顺表后,给起义军将领都封了官职,辛弃疾也自此有了南宋朝廷第一份正式官职右儒林郎。

隐没的平叛

辛弃疾在建康,接触到南宋政府的很多重要人物。他们聊了什么,现已不可考,但他逐渐发现。本来他决策向南归附南宋朝廷的意思,是为了推动敌后战场,策应北伐。但对早已恐惧金人的南宋朝廷,金兵不来犯就已经烧高香了,他们不敢向北发军。所以,对于辛弃疾所率领的使团,只给头衔不给承诺,南归可以北伐不可以,之后借着授职又把辛弃疾等人遣送回山东了。

完颜亮的继任者完颜雍入主燕京后,着手对付山东起义军,他一方面安抚山东、河北百姓,一方面许以重金买耿京的头颅。同时,金国重整大军开始讨伐起义军,就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中的反贼,趁着核心人物在南宋的这个时机,刺杀了耿京。本就根基不稳的农民起义军一哄而散,这让返回山东的辛弃疾等人陷入了两难。

辛弃疾此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胆识和领导力,他力排众议,策划了擒拿叛贼张安国的计划。辛弃疾亲自选定五十骑北上突袭,深入金国境内六百里,并在路上安排好接应准备好后路,直扑叛军所在地济州。这场行动迅速大胆,张安国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众人擒住,按照辛弃疾设定好的线路一路疾驰,直到来到南宋地界,把叛徒就地正法。

张安国被正法的这件事,在当时南宋引起了轰动,陆游的一篇札子就曾提到过张安国事件。在辛弃疾义举的感召下,原起义部队有数千人陆续南渡到南宋,辛弃疾的夫人和儿子也陆续来到南宋境内。

作者查询到,这些记载仅有《宋史》的《辛弃疾传》和宋人章颖的《南渡四将传·魏胜传》这两部史籍有所载。其中一些失误和语焉不详的地方更是抹杀了辛弃疾在其中的作用,有将功劳算在王世隆头上的,有算在建康留守张浚头上的,就是不见辛弃疾的踪影。人们只能是在辛弃疾的回忆中再听到这段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