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2024-06-28 18:07:10 - 南风窗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作者| 吉翔

近日,一则新闻让国人为之感动。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生于江苏泰州姜堰的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随后,李德仁表示将把8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交给武汉大学的相关奖学金项目。

没有丝毫犹豫。“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我)应当做的事情!”85岁的李德仁,轻描淡写地说道。

这是“不畏风雪,志高行洁,甘于奉献”的师者风骨。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不光李德仁,其弟弟李德毅、李德群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兄弟三人携手书写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李氏“一门三院士”

而他们都来自江苏泰州姜堰,一座苏中水韵小城。要说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底蕴,低调的姜堰,并不逊色于江南。

就在李德仁院士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当天,2024年江苏高考成绩揭晓。当晚,姜堰中学门前烟花齐鸣,人们奔走呼号:今年江苏省高考文理科前100人中,姜堰考生就占据了13席,创历史新高。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姜堰中学

一“老”一“少”,在同一天,再创辉煌佳绩。如此巧合,似乎冥冥之中的天意,也暗含了优秀人才的师道传承。但偶然的背后,则折射了姜堰这座苏中小城长期崇文重教的隽永传统以及其孕育出人才辈出的丰硕成果。

01

神奇的“一门三院士”

李德仁是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也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的提升,为推动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李德仁院士旧照

1939年冬天,李德仁出生于现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在泰州中学就读时,他的各科成绩优秀且均衡,但他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他曾利用课余时间,用平板测量仪测量出泰州中学背后“小泰山”的高度,早早就和测绘工作结缘。

1957年,李德仁被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有媒体报道称,大学期间他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敢于在文章里阐述自己的观点,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他国家教授的错误之处。因此,李德仁也得到了中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的赏识。

1982年,李德仁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短短半年时间就用德文写出了三篇学术论文。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李德仁在德国波恩大学

随后,他又转到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不到两年时间就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这一学界难题,由此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斯图加特大学史上最高得分,至今无人超越。

博士毕业后,名声在外的他拒绝了国外的高薪邀约,毅然选择回国,于1985年回到武汉进入母校任教。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李德仁院士旧照

他经常对学生说,“为团队谋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去满足国家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发论文、争名利,为国家作贡献是第一位的”。

1991年和1994年,李德仁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神奇的是,他的两个弟弟——李德毅和李德群,同样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院士三兄弟合影

其中,李德毅出生于194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系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李德群出生于194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前系国内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80年代赴美访学时曾有机会留美工作,但他还是选择回国参与筹建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

兄弟三人皆在各自领域成就满满,且都保持了低调务实的研学作风,这和他们少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分不开。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李氏家训

120年多前,他们的曾祖父李贞发手书80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要求李氏后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勤学苦读、奉献社会。李氏子孙耳濡目染中,不断完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方成就佳话。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李德仁也谈到,身处传统书香门第,他们小时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四岁就开始认字,父母教育很严格。“我们家的家训有一条是‘爱我中华’,要爱国兴邦,有国才有家。”李德仁说。

02

名家辈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溱潼所在的姜堰区,隶属苏中地级市泰州,原为泰县、县级姜堰市,2012年撤市设区。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姜堰,水韵特色明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航拍姜堰

不被太多人知道的是,一些名人大家均出生并成长于姜堰。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曾谈到自己想辞官,“回泰州搞心学”。赵贞吉是泰州学派的传人。而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姜堰人王栋。当时的泰州,堪称中国的一大思想学术中心。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王栋像

王栋与王艮(王阳明弟子,王栋族兄,泰州学派主要创始人)、王襞(王艮次子)并称为“淮南三贤”。王栋一生,所至皆以讲学为事,始终阐述并践行“诚意修身”这一泰州学派重要理论,强调以“仁”为本,自我控制、节制私欲、注重反省正己,平衡好自身一言一行的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如今,当年王栋长期讲学的场所——王氏宗祠,已是姜堰北大街上的重要地标,位置显著。祠堂东南各有一条马路,呈“十”字形交叉,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王氏宗祠

京剧大师梅兰芳同样是姜堰人,他与世界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齐名,合称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其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息戏罢演、卖画度日的民族爱国气节更为海内外人士敬仰。

另外,在李氏“一门三院士”之前,姜堰桥头镇状元村(现姜堰区三水街道状元社区)刘氏家族,由明至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曾以“五百年衣冠旧第,十七世弓马名家”“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而闻名于世。

具体而言,姜堰刘荣庆、刘国庆兄弟分别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四年(1789)状元及第。兄弟二人皆成为朝廷征战戍关、平叛靖乱的重臣,最后都官至提督。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兄弟

清践泳《履园丛话》中说:“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两百多年来,刘氏兄弟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而在当代,姜堰先后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杨元喜、缪昌文、李德群、曹福亮、陆夕云、陈学东8位院士和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希勤等人。

03

“教育立区”,长三角罕见

当下,历史上曾人才辈出的姜堰,正在接力续写着“教育高地”、“人文之城”的辉煌。

2023年,姜堰高考成绩稳居江苏第一方阵、高分人数保持泰州全市前列;中考总均分、学科均分、优秀率等均列全市第一;每年录取C9高校的学生都有近百人。

今年高考中,姜堰中学又一次因出现高分考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年年“产出”高分考生,姜堰却不折不扣是江苏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地。在教育“双减”工作上,姜堰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全国新教育年会、全省课后服务现场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先后在姜堰召开。

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对教育的呵护和重视。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承办教育部“互联网+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会

当地人都说,姜堰有“三宝”,教育、旅游、生态好。姜堰是江苏罕见的、公开提出“教育立区”的城市,并创新建立了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学校制度,由区领导直接挂钩联系重点学校,而不是仅由区教育局对接负责。

姜堰对于教育以及教师,总是高看一眼。去年初举行的姜堰区“教育立区”推进大会开始之前,全场起立,鼓掌欢迎姜堰中学孙友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高金凤等“2022年度姜堰教育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入场,并进行现场颁奖。

在姜堰,有一个码叫做“尊师E码”,专为教师提供乘坐公交、停车、文体活动、旅游休闲等优惠政策而设立。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尊师E码发布

姜堰提出,政府可以过“紧日子”,但绝不能让教师过“苦日子”。凡是涉及到教师的待遇保障、教育的刚性支出,不管财力多么紧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政府都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以实际行动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学生的幸福感和家长的认同感。

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理念方面,姜堰的亮点也不少。

比如,推动管理从“管”向“理”转变。凡是涉及机关部门工作“进校园”的事项,统一扎口、严格把关,减少各种搞形式、走过场的检查评估,让学校从繁重无效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安心教学、创新发展。

姜堰提出,学校是师生成长的“生命场”,要将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离教师和学生最近的地方去,改变过去等上级布置的“服从型”管理,转向看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服务型”管理。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南师大校长考察优质生源基地

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姜堰积极探索“共享教师”新举措,打破名校长、名教师只服务一所学校的“门户”壁垒,推动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城区和农村“转”起来,让更多学科富余教师到学科不足学校进行交流任教。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每所学校都不一样、每所学校都有活力”。姜堰从管理手段入手,通过捆绑考核,倒逼优质学校真帮真扶薄弱学校;通过“揭榜挂帅”,让有能力的校长挑战管理薄弱学校,让教研员结对有薄弱学科的学校;通过分类评价、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发现教师的努力、发现学校的进步,真正让每一位校长看见希望、让每一位教师充满信心、让每一名学生向阳生长。

正如姜堰区委书记孙靓靓所说,“教育是姜堰最大的民生,教师是姜堰最受尊崇的职业,这是姜堰的鲜明态度。”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慰问获奖教师

04

教育究竟可以带来什么

2023年,姜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6亿元。在苏南及苏中地区,这样的成绩并不算非常突出。

崇文重教,究竟可以给地方发展带来什么?仅仅是辉煌的历史和城市的名声吗?

短期看,发展教育不啻为一种人才回流和集聚人口的方式,这对于县域来说可能尤为重要。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可以让本地人安心,让外地人向往。尤其是对于各地热衷的招商引资“争夺战”来说,教育是吸引人才的一张“王牌”,“不为了钱,哪怕就为了孩子,也值得过去工作”,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青少年茁壮成长

长远看,发展教育是一种投资。被称为“院士之乡”的宜兴就是一个案例,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推动“最强大脑”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将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为规模化的产业优势。

姜堰也已经开始探索。今年4月举行的2024“康养名城活力姜堰”创新发展大会上,集中签约产业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309.01亿元,其中有15个项目来自乡贤投资或引荐,总投资达67.89亿元。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姜堰创新发展大会签约

另外,姜堰近年来还持续举办“堰归来”主题活动,为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量身定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外的人才“身归”、“心归”、“智归”家乡,力求撬动优质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姜堰集聚,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堰归来”活动

教育事业的“软实力”,已经开始成为姜堰城市发展的“硬支撑”。而这,也是崇文重教“姜堰实践”的核心内涵。

记住这个名字,姜堰。

(文中图片来源姜堰区委宣传部)

今日热搜